讀書之趣

讀書之趣

讀書有樂趣嗎?回答是肯定的。

說到讀書的樂趣,還得用賈平凹先生的話來說事,他說:說了許多讀書的壞處(就得受窮、就別當官、就沒個好身體),當然壞處還多,譬如好(haò)讀書不是好丈夫,好讀書沒有好人緣,好讀書性格古鑽。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爲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這就說明一個道理,好讀書者是不俗之人,完全可以尊從自己的主意行事,因爲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不一樂嗎。”

還有就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把讀書比做串門兒,我們聽聽她是怎麼說的:“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書的世界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鄰’,這話絕不是唯心的比擬,經常在書裏串門兒,至少可以脫去幾分愚昧,多長几個心眼吧。”

高人就是高人,楊先生給我們講道理就象聊天一樣,讓人能聽進去。

再聽另一位名人給我們講的讀書境界是怎樣的狀況,他說:有一個好去處,我告訴你,那裏有暖巢,撫慰你煩躁的或孤寂的心靈;那裏有曠野,拂盪你困狹或倦曲的胸襟;那裏是無聲的,卻有喁喁低語、嫋嫋清音,有仰天長嘯、驚濤拍岸,有人簌、地簌和天簌的獨奏或交鳴;那裏是無影的,卻有曠代知己、咫尺情侶,有千種景觀、萬般風情,讓你心旌搖盪、目迷神馳;那裏是無嗅的,卻有春草芳菲、釅茶濃郁,有湯藥味辛、心得恬淡,有怡人的醉人的或醒人的氣息。那裏是廉價的,即使你囊中羞怯,它也不拒絕你,它不恩賜你“千種粟”,卻能使你成爲富有者;那裏並不遙遠,不必到虛無縹緲處尋求,它可以在你身邊依依伴隨着你——在燈下,在榻上,在逆旅中,在春晨的林間,在冬夜的爐旁。我說的是“書”,一本好書,一本豐蘊的書,一本有價值的書,實在是一個美妙的去處。孟德斯鳩說過: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命中寂寞的時間變成巨大享樂的辰光。確實是這樣,一本有意思的書在手,即使幽幽獨處,也絕不會感到寂寞。書展開一片世界,能予人以精神的愉悅和美感。

我們再來聽一個讀書人的快樂事:遇有不順意事,心煩氣悶,鬱結於心,不管三七二十一,拋開一切,拿本閒書,讀進書裏,妙語解頤,豁然開朗,忘卻煩惱,心清氣爽,不亦快哉。雙休日開列一批好書閱讀,不上街不串門,不搓麻將不打牌,暢遊書海,以絕妙苦樂爲伴,與書中人語對話,內心充實,甘之如飴,不亦快哉。喫過晚飯,家務料理完畢,家人定時收看連續劇,一集不掉,讀書人不感興趣,躲進小屋,融融燈下,或慵坐或仰躺或蹺腳,擇其身體最舒服姿態,捧讀好書,不亦快哉。

從這幾個不亦快哉我們可以想象到好讀書人的心境吧。

下面還有一段著名作家馮驥才對讀書樂趣的描述,他說:讀書如聽音樂,一進入即換一番天地,時入蠻荒遠古,時入異國異俗,時入霞光夕陽,時入人間百味。一時間,自身的煩擾困頓乃至四周的破門敗牆全都化爲烏有,書中世界與心中世界融爲一體——人物苦惱趕走自己的苦惱,故事的緊張替代現實的緊張,即便憂傷悒鬱之情也換了一種。藝術把一切都審美化,醜也是一種美,在藝術中審醜也是審美,也是享受。但是,我從未把書當做伴我消度時光的閒友,而把它們認定是充實和加深我的真正夥伴。你讀書,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先賢智者相交,這些先賢智者著書或是爲了尋求別人理解,或是爲了探求人生的途徑與處世的真理。不論他們的箴言溝通與你的人生經驗,他們聰慧的感受觸發你的悟性,還是他們天才的思想與才華頓時把你矇昧渾沌的頭顱透徹照亮——你的腦袋彷彿忽然變成一隻通電發光的燈——他們不是你最寶貴的精神朋友嗎?

講的多麼好啊,如果你再不喜歡讀書,那可真的要喫虧了。

讀書的快樂不會憑空而來,這種快樂往往體現在學以致用上。古人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讀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培養樂趣,只有達到“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境界,才能感覺讀書不再枯燥,過程不再漫長。讀書的過程,就是增長知識和才能的過程,就是提高思想修養和情操水平的過程,還是一個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不斷從自然王國到必然王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慾淡化,心智提升,洞悉事理,事業有成,該是何等的安寧、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