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讀後評論,順便淺談下通俗歷史讀物

在當年明月憑藉《明朝那些事兒》一炮而紅之後,明史的研究已經成爲一門顯學。像朱元璋立國,朱允炆削藩,朱棣靖難之役,不管熟不熟悉歷史的人,都多多少少能說上來一些。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雖是武俠小說,卻也使得元末明初的一些重要人物,像徐達、常遇春、陳友諒、韓林兒、彭瑩玉等,變得耳熟能詳。

同樣的,《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各種歷史類通俗讀物也成井噴之勢。許多作者也都在模仿當年明月,試圖以通俗幽默的語言,把歷史呈現給普通的讀者。

這當然有好處,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學習歷史的門檻降低了,可能許多從前不讀歷史的人,現在也會來讀了。

但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爲通俗類歷史讀物除了語言幽默風趣之外,通常作者的主觀性會非常強,有些作者,還會通過一些文字技巧去拼命渲染這種主觀性,使其容易被人記住。

這就難免誤導一些讀者。總會有少部分人,讀了點歷史通俗讀物,就將其奉爲經典,並以此爲準繩,在網上懟天懟地懟空氣。

所以,對於通俗歷史讀物,我一向秉持兩個態度:

一、可以作爲入門讀物讀,用以建立最樸素的興趣。

興趣,實在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就像小時候看了《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後來就會想要去讀小說,再後來就會想去瞅瞅《三國志》。

因爲總想知道,這個人物、那個人物,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雖然那個“到底”,也不一定真的就是“到底”。

包括我對很多段歷史的興趣,最初可能都是因爲小說或者是影視劇作品而引發的。

總之一句話,通俗歷史讀物可以讀,用以建立興趣,瞭解個大概。

二、絕不可片面化,將其奉爲金科玉律。學歷史,需時刻謹記一句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好,說回這本《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整體來說,算是一本中規中矩的歷史通俗讀物,觀點上不算偏激,相比我看過的某些特別囉裏八嗦的歷史通俗讀物,語言上也還算可以。

作爲明朝史第一卷,本書立足的,當然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1328年出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底層貧苦農民之家,在元末的天災人禍中,家人幾乎死絕,他無奈投身皇覺寺,以出家爲名,不過是混口飯喫。

後來在兒時夥伴湯和的鼓動下投身反元起義,帶領一批鐵桿到南方開闢基業,在與南方另兩位梟雄張士誠、陳友諒的爭鋒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之後又稱帝,北伐,將蒙古人徹底驅趕到長城以北,在中原地區建立起大一統政權。

這是朱元璋波瀾壯闊、開基立業的前半生,主旋律是創業,看他從一個最底層的和尚,抑或說是乞丐,到至尊之皇帝位的逆襲,那自然是很燃的。

而到了後半部分,主旋律就是守業了,朝堂鬥爭,腥風血雨。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和漢高祖劉邦,也常常被拿出來放在一起討論,他們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的出身都很低,當然朱元璋更低一些;他們都是通過農民起義而上位,並建立起了延續兩三百年的大一統王朝;以及,他們都在成功後心黑手辣地收拾掉了一批同他們一起開基立業的功臣。

雖然古代帝王中心黑手辣的不在少數,但這兩位似乎格外突出,很容易被揪出來說事。

尤其是朱元璋,“明初四大案”,特別是著名的“胡藍之獄”,使得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不咋好。

本書的後半部分,也基本是以“明初四大案”,外加一個“南北榜案”作爲敘述主線的。

不過作者在敘述“四大案”時,跳出了朱元璋“嚴苛”、“濫殺”的視角,注重挖掘他這樣做背後的動機,以及這件事背後反映出的,更深層次的,官僚集團的問題和潛規則。

比方說“空印案”。

朱元璋在不經意中發現,地方官員到南京報賬時,都會隨身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於是就責問相關涉事官員,得到的解釋是:

因爲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而戶部在審覈各地財政報表時又非常嚴格,一定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好幾位,稍有不合便作廢重報。

那個年代通信、交通又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一來一回非常麻煩,所以官員們都習慣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等戶部覈查過詳細數額之後,再填報具體數字。

得到這個解釋,朱元璋沒有善罷甘休,他立刻指示相關部門嚴查此案,於是又有一批攜帶空印的官員送到眼前。最終,數百涉案官員因此被殺,數萬涉案人員因此被流放或判刑。

表面上看,官員們的解釋似乎有理有據,很能讓人理解,是朱元璋嚴苛、濫殺,小題大做,向官員們無情地揮下他的屠刀。

但是,“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背後是什麼?官員們肯定會藉此機會,適當地侵蝕帝國賦稅,然後與士紳等基層代表瓜分相關利益。

所以說到底,“空印案”很大程度上,就是官僚集團和皇權的博弈。

並且,作者還提出,朱元璋的策略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空印案”只查舊官僚,然後派人進六部頂替他們;“郭桓案”只查士紳,然後派人至地方頂替他們;翻“胡惟庸案”舊賬,挖掉李善長等人,是清洗淮泗功臣集團的文官系統,然後用國子監出來的官員補位。

當然,我只是舉例講個大概,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讀一下書。

總體來說,在讀本書時,個人覺得後半部分更能吸引我一些,可能是因爲前半部分的內容,確實是比較熟悉了。

而後半部分的內容,對我來說,屬於那種說起來知道那麼個事,但再多說兩句,就說不清了,借這本書,算是瞭解了一些細節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