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神降臨之前》:探祕沉默了4000年的印度河文明

“衆神降臨之前”,猛一看這個書名,還以爲是講神話的,幸虧還有副標題——在沉默中重現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是公元前2600——前1900年左右,存在於印度河谷一帶的文明,繁榮了大半個千年,之後卻神祕衰落,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近4000年的時間,印度河文明不爲人所知,直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和印度的考古學家才發現了它的遺蹟。

印度河古文明在“沉默中重現”,將南亞次大陸的文明史開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衆神降臨之前:在沉默中重現的印度河文明》,是關於印度河文明的考古書。其作者安德魯·魯賓遜,是劍橋大學訪問學者,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員,在考古、藝術、科學方面著作頗豐。

本書中,安德魯·魯賓遜結合考古發現,對印度河文明做了全面記述。整體來說,內容很硬核,在未解之謎面前,作者也秉持着較爲客觀審慎的態度。

而且比較難得的是,作者將“印度河古文明的考古發現”這樣一個聽起來蠻晦澀的話題,講得很明晰,讀起來非常流暢。

本書第一章中,對印度河文明做了一個綜述,我覺得可稱之爲“破謬論,正觀念”,是幫我們擺正對印度河文明的態度。

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未解之謎太多,便給了我們很大的解讀空間。而當某些觀點被賦予了政治立場,事情就會變得複雜。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正是印度謀求從英國統治下獨立的時期,印度河文明的發現,自然而然會鼓舞印度的民族自尊心。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民族主義者出於政治目的,會罔顧考古學和語言學的證據,而將推論推得太遠。

比方說,將印度河文明歸爲印度文明的“本源”,是未經外界污染的;比方說認爲印度河文明創造了梵語,創造了印度教的前身,等等。

但很多觀點在考古學上,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

總之,作者在向我們傳達一個態度:印度河文明是很重要、很偉大的文明,但不可在尚未發掘出有力的考古證據時,過於誇大其影響力。

第二章,題爲“發現”,其實是對印度河文明考古歷程的一個追溯。從約翰·馬歇爾,到莫蒂默·惠勒,介紹了對印度河文明發掘做出重要貢獻的幾位考古學家,以及他們的發掘工作。

接下來的第三到十一章,則分別從建築、工藝美術、農業、貿易、社會、宗教、文字等不同方面,對印度河文明做了細緻的介紹。

我覺得特別好的點在於,作者在書中,不是隻告訴我們結論,還向我們展現了考古學家思考和推測的邏輯。

比方說書中講到,印度河文明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仍然是個謎,但是也有很多證據,證明印度河文明有一箇中央政權。

那麼,考古學家是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的?他們思考和推測的邏輯是什麼?

我挑幾個有意思的點,簡單說明一下。

首先,許多印度河城市的地基中存在防洪平臺,像比較有代表性的摩享佐-達羅的大平臺。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印度河文明存在奴隸制,但可以推測,爲了完成這種浩大的工程,哪怕是自願勞作,也需要一箇中央政府動員、指導、監管纔行。

再者,已經有證據證明印度河谷內部和周邊廣袤土地上,有卓越的商貿網絡。要維持這樣一個貿易網絡,至少得有兩個條件:

一是可能由稅收進行維護的基礎設施,比如定居點間最基本的道路;二是某種可以保證商業協議有效性的監管體系。

那不管是道路的維修,還是規則的設定,都需要一個以城市爲基礎的協調機構。

另外,印度河文明中很重要的考古發現——印度河印章,它們在印度河各個地方都有發現,那這些印章,最開始肯定是由一箇中央政權構思產生,並以這個政權的聲望爲擔保。就像在現代國家,普遍由中央銀行的信譽擔保,發行貨幣。

雖然印章基本可以肯定是身份的標誌,而非貨幣,但道理都是一樣的。

書中這樣的介紹還有很多,爲了讓讀者更好理解,作者經常拿現在社會來類比。

所以,即便是像我這樣,對考古學並沒有什麼研究,只是剛好對印度河古文明比較感興趣,就想隨便看看的讀者,閱讀起來也不會有任何的障礙。

而且,還能順便學習一下,如何“像考古學家一樣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