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教師研究的內驅力——聽《話說教研員》

週日晚8點是教育行走直播專欄時間,6月13日迎來了第38場,由徐雲棟老師帶來的《話說教研員》。還特邀教育行走發起人之一——謝雲老師參與。由文質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曉霞主持。陣容算是比較強大的。

主講人徐雲棟老師是教育行走的老營員,也是教育行走癡情獎獲得者。他給我的印象是樂於助人,又很博學。

不管是知識上還是技能上遇到問題,向他請教,他總能給出一些比較實際的建議。真的像是一個萬事通。

來看一下他的簡介:

徐雲棟,高級講師。山東省第一批教師教育專家團成員。青島市教育學會理事。對於教育的各個領域均有涉獵並做過一定的思考探究。尤其在家庭教育、學校文化、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德育工作、班級管理、傳統文化等都有獨到的思考和見地。講學足跡涉及全國十幾個地區。也曾於《當代教育家》、《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報》、《青島日報》、《現代教育報》、《上海師大學報-教育版》、香港《中華教育月刊》等報刊雜誌發表過關於教育的文章。

今晚他分享的切入點是教研員。

他從70年代的教研員工作情況開始分享,講到了新時期教研員在做的事。

從他的分享中,我瞭解到八九十年代教研員的一些工作狀態。像聽一部歷史書。教研員工作的改變,其實也是我們教育發展的一種狀態。

教研員是幹啥的?許老師特別強調了幾點。

1.教學研究者、教師培訓者、考試研究與組織者

2.教學改革指導者、教學質量監督者及教育決策服務者

3.課程政策研究者、校本課程領導者及教師專業發展引領者

4.以上三者並非獨立而存在,更非互不相關,更多的是一質多名或同質而異名。所以不必爲概念所囿。但是,又不能不關注不同表述之間的細微差異。往往這種差異之處纔是精髓所在。這也是研究學問的一種重要途徑。

關於教研員體制需要哪些修正或補充,徐老師也列出了好幾點,只是時間關係沒辦法展開。

曉霞、徐老師與刀哥的對話也是金門的分享亮點之一。文末附上我記下的一些句子。

每一次聽教育行走直播分享,總能勾起一些回憶。

這次引起我回憶的是大家提到的1+1優培寫作小組。這是張文質老師曾經做的一個教師公益寫作活動。

申請者需要提交一篇3000字以上的自我介紹,入選後每個月的寫作任務是完成兩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一篇命題作文,一篇自由作文。

談到爲什麼要有字數的限定時,張老師說初學者要保證有一定的篇幅,這樣的長篇幅能讓初學者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拓展,進步會更快。

我也是在那時拜謝雲老師爲師的,也是在那時寫作熱情被喚醒,也是在那時開始持續寫作的。

雖然到現在我的寫作能力還不強,但比起那時已經進步非常大了。

我感覺如果我現在能找到並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持續地寫,用心地寫,寫一本書是沒問題的。

徐老師提到的喚醒教師研究的內驅力非常好。張文質老師組織的活動,之所以那麼受教師的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活動都能喚醒教師的內驅力。他人讓教師成爲主人翁,主動地去參與。

給教師的建議。大家提到了五多: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多分享,多參加教育行走。


附:對話摘錄

問:以教研員身份,如何看待當下教師自組織的這種狀態。

徐老師:

推進教育發展,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生髮展的教育者。

以前看教研員那個職位很崇崇高,很神祕。現在已經平等化了。

專業深度時間厚度不難解決,但是思想高度就有一些難度。

現在最缺乏的仍然是獨立思考。教研員如果沒有獨立思考,沒有探尋教育規律,探尋教學智慧的一些好的科學的方法,你怎麼去引領老師們?所以現在不是教研知識,不是方法,不是知識,而是如何引導老師們發揮自己教學研究的主體性,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現在教研員不是教教師怎麼去教,而是喚醒教師研究的內驅力。

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像教育行走這種自組織反而是幹了教研員應該乾的事。

很多教研員想做,卻沒做好。實際上他們做了太多的無關教師發展的工作。

刀哥:

與其說是培訓,不如說是陪伴;與其說是引領,不如說是影響。

你所獲得的知識可能還趕不上一線的教師。把我們的想法告訴他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橋樑式的專家。老師們從教研員這邊獲得一個更廣大的世界或是平臺。

問:帶徒經驗

徐老師:

要做對教師發展、對學生髮展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完成任務、完成作業。自己覺醒之後再去做,覺得值得做,再去做就很有意義。

刀哥:

提供了自己寫作的一種態度,提供了自己寫作的一種成果,讓學員、讓徒弟去看。

平衡是一種判斷之後的平衡,平衡之中要有方向。

要有包容心,要有平衡能力,要有一羣有獨立思考的人同行共進的能力。精神共同體。


送給教師的一句話。

徐老師:像教研員那樣去研究去思考,纔有可能成爲更優秀的教師。

刀哥:以自身爲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動爲徑,走一程是一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