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難爲

      從梵淨山回來已過去整整兩天了,我原本以爲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我還是忍不住碼起字來了……

      在寫《荔波的水》時,我的心情是愉悅的,甚至是歡快的,可提筆寫梵淨山,我的內心除了沉重就是深沉,爬山的艱辛和無助,僧人遠離塵囂的信念和篤定,甚至我想說愛水的“智者”好當,愛山的“仁者”難爲。

      我知道我這個說法也是片面的。我只見到了荔波的山澗溪水,當真正置身於翻騰的江水,澎湃的海浪之中,我也會心驚肉跳,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的。至於山,在泰山,華山,黃山,衡山,三清山等等,導遊那一聲聲“走路不拍照”“拍照停下步”幾乎是喊叫的聲音,讓我們知道了腳下路的崎嶇坎坷,更知道了身邊的溝壑深淵。

      每每看到“梵淨山”三個字,我都不敢輕易去讀出口,不是因爲“梵”字是個生僻字,而是因爲“梵淨山”三個字彰顯出的神聖清淨之氣。據說梵淨山得名於“梵天淨土”,是我國佛教五大聖山之一。梵淨山早在明萬曆以前,已享有盛名。

    梵淨山景區有兩個主要景點:

      一是紅雲金頂,梵淨山金頂山峯直立高達百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爲二,上有天橋相連。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

      梵淨山金頂特別危險,海拔2336米,到較低的地方,垂直的高差距離達到了94米。從遠處看,就像是垂直落在雲霧中的巨大感嘆號,奇險無比。攀登金頂,需由右側沿從絕壁上鑿出的狹窄石蹬,藉助鐵鏈,手腳並用才能攀援而上,倘若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金頂是梵淨山人文景點和自然景觀的“聚景盆”,品位高,絕世僅有。

      二是蘑菇石,梵淨山的蘑菇石是貴州標誌性景點之一。因其受風蝕作用後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狀,故稱蘑菇石。也因爲它的成因,也叫“風蝕蘑菇”或“風動石”“搖擺石”在此就不贅述了。蘑菇石多數是特水平成層,層層疊疊堆積起來,好似重重疊疊的萬卷書。岌岌可危的蘑菇石,它們又個個相間有距,既像天上飛來之物,也似是地下生長而出,傲然矗立着。佇立在雲霧繚繞,或晨曦晚霞之中,甚是壯觀。身處其旁,頓覺毛骨悚然,魂飛魄散。


      都是去梵淨山沒登上紅雲金頂,就等於沒到過梵淨山。我還真到了梵淨山,但我既沒有登上金頂,也沒有走近蘑菇石。我感覺自己就像印象派畫家莫奈用他開創的“連作法”那樣,他爲了追逐光,留住光,在他支起的十幾個畫架前來回的奔跑作畫一樣,而我在金頂山與蘑菇石之間的一段山路一段平路上來來回回拍視頻。要有去蘑菇石的,要有去金頂寺的。這段沒拍到山頂,重來;這段沒戴帽子,重來;這段又有路人闖人鏡頭,重來……我容易嗎?無他,不就是因爲沒登上金頂,沒走近蘑菇石,沒拍到好照片,又想給自己留下點到過此地的痕跡嗎?

    話還得從頭說起:從梵淨山的遊客中心,也就是景區入口,先是乘坐20多分鐘的中巴車,車上只能坐16位遊客,車在蜿蜒的盤山路上行駛。路很窄,有些地方是不能會車的,只能是一輛車停下來等着,另一輛車才能開過去。至於彎道,那就多的去了,有的幾乎就是90度,有些是連續好幾個。我盯着司機手裏的方向盤,手心裏直冒汗。到了索道口,再換乘20分鐘左右的纜車,由奧地利建造的纜車索道,有18根高架柱,時速控制在每秒6米。坐在裏面很安全,但把眼光投到窗外,遠處的雲海,近處的山峯,滿山的樹木,滿眼的綠葉,要淡定從容已經很難了。下來纜車,接下來就全靠自己的兩條腿了。


    從索道終點就開始登山了。現在想來景區設計的行走觀景線路是最合理的:

      順着人工搭建好的木棧道山路,到達蘑菇石。從蘑菇石順着山脊揹走一段坡度較小的水泥下坡路,來到金頂峯山腳下,金頂峯的攀登纔剛剛開始。等金頂峯是從右邊上,左邊下,不走回頭路。

    儘管去蘑菇石的山路是木棧道,可每一步都是登山。路不是很寬,並排可以走三個人,可有上有下的,爬起來不能只顧走路,還要擡頭讓人,偶爾還要看看遠處的天空,山底的亂石。但這個過程太難了,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再加上人流量大,摩肩接踵還行,就怕摔倒一個就像倒積木一樣,嘩啦啦全倒了……

      可我就在去蘑菇石的四分之一的路上退回到了索道口。因爲走山路的艱苦,我不斷去向遊客打聽到了情況,說是不用到蘑菇石,可以從小路直接去金頂峯。我便折回到索道口直接去金頂峯。這段到金頂峯山腳下的路也是人工修建的水泥地面的山路。但我篤定了信心,一定是要去等金頂的。所以我來到了金頂山腳下。

      登山開始,但一切不如人願:這登山也太多人了,我才走了不到五分鐘,隊伍就停止不動了。一條窄窄的上山路,被遊客有序地堵的嚴嚴實實,有從山腰下來的人說在足足站了一個小時,排着隊隊伍就沒挪過一步。怎麼辦?登山要時間和體力,站着等也要時間和體力,還要耐心。以前我一直認爲“自古華山一條道”,現在我才明白一條道的豈止是華山呀!這梵淨山的金頂也只有一條道上去,還有……,還有人生之路……我……,放棄吧!蘑菇石,我也沒有靠近,原因是怕登山艱苦,留點力氣登金頂峯。來到了金頂峯的山腳下,準備跟着登山的遊客隊伍一路前行。可這人數,這速度,這世間,這天氣,還有我的體力……回吧?回吧!


      現在想來最艱難的路就是從索道口到蘑菇石,最最艱難的是當然是登金頂峯了。可我這件事都沒做,就已經累得夠夠嗆:山上的每一步都要腳力,還有就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呢?

    我還仔細觀察了一下游客的情況,總統感覺北方人比南方人多,上了年紀的的人比年輕人多。年輕人忙於工作,可以理解;可上了年紀的人來登山,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很多年前,我去了趟五臺山,體力是沒問題的,景觀我也還記得,但當時我腦子裏一直在思忖着一個問題,這成羣連片的寺廟,佔據着個個山峯,他們爲啥要這樣選址。現在想來我真是幼稚至極。這次的梵淨山之行,又讓我對佛教,對出家,對僧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崇山峻嶺,山峯連綿,樹木遮日,雜草叢生,瘴氣瀰漫,野獸出沒,這或是就是古時樵夫走的路,僧人行的道。還有就是路途艱辛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你只有你自己一個人,心裏的孤獨恐懼無助交織在一起,這種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不是凡人所能承受的。

      “仁者愛山”之樂,就是樂在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難爲呀,仁者!




            ———2021.6.11於虎門家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