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纔是最善良的成熟

晚上讀了一本書,被書中的一段話所震撼到:

書裏的內容是這樣寫道的:  爲什麼我們可以理解他人的心情?實際上目前我們還不能夠完全解釋人類爲什麼具備特別能理解對方的心情,這樣的共情能力,如果每個人都是無法取代的個體,那麼我們就自燃無法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所以不管一個人多麼愛對方,也會因爲不懂對方的心情而痛苦,父母無法明白孩子的心情,同樣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感受,自我與其他人都不同,當然這也並不是說自己不管在什麼方面都是特別的。 

於是這一段話讓我思考了很久,我在想平時我們說看一個人是不是能夠有好的人緣,要看對方是不是有足夠的共情能力。

那麼我們平時對朋友的勸說,對家人的關心是不是真的能夠給對方帶來安慰呢?

事實上誇大的共情也許也會傷害人。

比如今天和我媽媽視頻,她就和我說,有的時候,對她們的過度關心,反而會讓她感到負擔。

在我們這一生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種被“善意”傷到的經歷,爲什麼這種“善意”會讓我們如此難以接受?是我們太過於敏感了麼?在這個問題上,我曾經有過許多糾結,直到讀到《爲何善意也會傷人》這本書,才終於從內心坦然接受,善意它在某些時候就是傷人的利器。


這本書的作者是堀內進之介,日本著名政治社會學者、社會學博士,多年從事日本社會心理研究,對該領域有較爲深刻的理解。

堀內進之介從“自以爲是的善”和“別有用心的善”兩方面着手,結合實際情境以及心理學相關知識,讓人明白爲什麼來自外界的善意會傷人,同時,堀內進之介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插圖,緊緊鎖住讀者目光,引發共鳴。

有人說,善意會傷人是因爲我們不夠理智,所以只要將理智和感性做好平衡,自然也就會降低善意傷人的概率,但是要做到這個平衡,對於個人的意志力要求是特別嚴格的,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在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在感性和理性的天秤中糾結,不知道如何抉擇,無論最後選擇的是什麼,我們都會後悔不已。

爲什麼每個人都習慣用自己以爲的善意去評判別人呢?在書中作者說:“乍一看,抨擊他人是爲了指出“惡之所在”,但實際上其攻擊行爲早就超出了善惡的範疇,攻擊他人這件事本身就成了快感的來源。”

究竟爲什麼抨擊他人可以得到快感呢?  因爲人類是羣體生活,不是一個個的獨立存在,我們不允許那些在集體生活中不盡義務只享受權益的人存在,也不允許集體生活中有破壞規則的人,否則人類共同體將無法存續下去。  所以書中說:“我們在構建互相合作的關係的過程中,獲得了能夠敏銳地察覺背叛者的認知能力。從構建協調合作型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掌握了迅速發現“搭便車者”的能力,並且習得了難以容忍“搭便車者”的情感。也許是爲了方便這樣的系統充分發揮作用,我們在攻擊他人的過程中會產生快感。所以,攻擊這種行爲本身與快感相連並非偶然。”

基於以上的理論,我們該從中汲取教訓,做一個不被善意支配的人,懂得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尤其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我們的所謂善意更容易轉化爲行動。這遠遠比“洗腦”或精神控制更加可怕。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自己受善意的支配呢?  如何擺脫善意的支配  我們常備善意支配的行爲有哪些呢?比如我們瀏覽一款APP,你今天心血來潮,看的是這事實熱點方面的內容,明天受朋友的影響又看了影視資訊方面的內容,後天受領導的數落,又看了管理方面的內容,而系統隨後幾天給你推送的都是這些內容,時間長了就產生了認知侷限。  而現在很多APP已經開始根據你的瀏覽喜好,不斷進行優化,不懷好意者甚至還讓這些功能替自己賺錢,做出危害人類的事。  書中說,來自系統的“善意支配”已經逐漸超越了日常與非日常的邊界,在我們還沒有產生意圖之前,就已經精準預測了我們的選擇偏好。  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不被科技的進步所累。

更不要過分適應外界,做出判斷時多思考,有的時候我們是有選擇的,不要被大腦裏的系統所支配。  其次,我們還要多讀書,多學習,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認知力,這樣我們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感情的感性欺騙,也不被理性的邏輯所左右,保持內心的一份和諧與安寧,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樂園。  最後,要避免被慣性思維所矇蔽,學習如何消除自身的思維定式,從而多面全面的看待問題。把握好共情的邊界,關愛的邊界,給別人留點自由的空間。 

勇敢做出改變  要做到不被善意支配,需要從內而外去改變。可是改變實在太難了,因爲我們總是試圖改變別人,試圖改變周圍的環境,事實上改變自己纔是最難的。 

正如書中所說,保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很難做到,做到不過分的共情也挺難,做到不自我欺騙,不掩耳盜鈴也很難,做到不依賴別人同樣很難。  但是我們會因爲這些都很難就不去行動了嗎?不,我們要行動起來,我們要用熱忱打敗奧特曼小怪獸!  我們要合理支配自己的善意,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把握好善意的邊界和限度,真正理性的認識自我和關照他人,在那些根本停不下來的自以爲是的“善”勇敢的說不,對別有用心的“善”主動遠離,做一個有分寸感的善良之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纔是最善良的成熟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