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些好玩的、好喫的、好用的都令人瞬間心動,邀你快來體驗

端午節被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臨近節日,其氛圍已被熱愛生活的人們營造的“看得見、摸得着”——商場裏各種端午節食品琳琅滿目,電視裏各種傳統活動應接不暇,抖音裏各種玩法令人心潮澎湃......一個傳統節日被賦予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見它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深厚又深遠。

從小到大過了幾十年端午節,對端午節的來歷也略知一二。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素來備受官方和民間的共同重視,被賦予了非常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元素,並在2009年被列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我記事起,就知道每年六月有個稱“端午節”的日子。那時候聽奶奶說叫端陽節,但我也不知爲什麼那樣叫。

後來上了學讀了書,才知道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民間又叫端陽節。是因爲古時“端”的意思和“初”的意思相同,恰好端午節的日子是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五”或“初五”。加之端五的“五”字與“午”字相通,故端午亦稱端五。如果再按中國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被稱爲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他的這一建議,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所以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最終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

也有傳說是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祛病防疫,把端午視爲“惡月惡日”(這一習俗起於北方中原)。

後來,隨各地人們風俗傳統,在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各地又根據地方習俗衍生出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叫法。與清明節、中秋節、春節一道被稱爲我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

端午習俗有賽龍舟、喫糉子、喫鹹鴨蛋、佩香囊、掛艾草、插柳條、栓五彩線、畫鴨蛋等活動。

在幼兒園就會根據端午節的特點,爲孩子組織系列活動,讓孩子在資料收集、動手製作、講述故事、主題區域、遊戲運動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的習俗活動。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

當孩子們知道這些典故後,他們玩賽龍舟的遊戲時,各個興高采烈,異常投入。

如今,龍舟比賽已發展成國內外有特色的體育賽事,甚至將端午節看成是“體育節”。划龍舟進行比賽,是“取其輕利”,看誰劃得最快。在“鼓擊春雷”、“棹歌亂響”中,水面艘艘龍舟,猶如“飛鳧”,御風疾駛,棹影翻飛。爲了增加觀賞性和刺激性,參賽龍舟到達終點時,划龍舟者還要“翻身徑入”水中,搶奪設在水中的浮標。“龍舟競渡”和“搶標”,把端午的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

喫糉子

端午節最常喫的食物是糉子。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個別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但在我們當地,過端午節時喫米糕是最常見飲食。米糕做起來方便,就用糯米加冰糖水做成稀米飯狀,把棗子煮爛壓碎,放上泡好的葡萄乾等乾果。接下來把米飯、棗泥、葡萄乾分層壓好,澆上蜂蜜水,喫起來味道軟糯香甜,是當地人們的一種特色飲食。

過端午節成人給家裏的小孩佩香囊,據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我小的時候,奶奶就用做了綢褂衣服的邊角綢緞,裁成手掌大的兩塊三角形,用針細細縫起,在裏面裝一些艾草,把三角形布囊兩個底角分別向側邊縫縮緊,就成一個葫蘆狀的飾物。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在幼兒園也一樣,端午節來臨之際,老師和孩子們紛紛用艾草、柳條裝飾教室,把節日的氛圍營造的濃濃厚詩意。


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我看到班級好多孩子,在手腕上都帶走五彩繩。說明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健康,也很注重節日風俗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節日,蘊含着濃濃的傳統特色。大人小孩在這個幾日裏玩的、喫的、用的都有其故事背景或來源起源。但不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延續。我們應該在浩瀚的文化海洋裏傳承好、積澱好傳統文化的脈搏,讓其流傳千古,發揚光大。


文字之光】秉持“爲好文找讀者、爲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優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着優秀的文字找到我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