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篇4:如何鍛鍊

中華文化寶藏《宗運生命學》之“小學篇”第4篇

關於孩子的身心教育,問題找到了,道理也明白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鍛練?我們的“新體育”教學體系,以中華武學爲指導,以實證體證爲依據,爲我們指出了一條根本之法:功法。

何謂“功”?“見心不動曰功”。古人講,“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拳必須先練功,練功還得身心同修,方得智慧。少林永化堂的禪武醫,就是身心雙修的一種功法,也是一種獨特功法,叫做“心意把”。它始創於宋初唐末年間,是少林僧人在勞作時所創的功法,如旱地拔蔥、老和尚撞鐘、钁頭把、搖櫓、拉鑽等。他們在勞作時,把勞作的動作提煉成爲功法,在聽經、唸經、抄經、行住坐臥等過程中,時時刻刻都用功。

我們想一想,孔老夫子當年,是不是也是這樣教他的弟子的?如果不是這樣教的話,人們的智慧都一樣,他老人家爲什麼能教出來七十二賢人,我們爲什麼不能呢?就是因爲不得心法。

孔老夫子是一位大修行家,我們現在去看孔子像,他七孔朝天,其目的是神不外露,神歸玄關,神入黃庭,下於會陰。神,這裏指的是人體之火,火在上,水在下,火下於會陰,又叫做水火既濟,水火同舟。從此來看,孔子的行住坐臥都是用功的,必然與衆不同,與佛道兩家的真功法沒有不同。

再者,孔子平時還教弟子們拳術、射擊、御術、劍術等,目的都是爲了修身養性。如詩曰:“修得其身心,強明其心身。安心瀝使命,報得國家恩。”

那麼,具體該怎麼練功呢?少年時期不可強練,要“文練”。強練容易造成內幹外強,頭腦昏沉,腦心不清晰,容易發脾氣,起無名烈火,好勇好鬥。“文練”主要是修去“無名”,改掉邪氣,內強而外不露,舉手投足都有一定的分寸,與人交談,總是三思而言。

怎麼才叫文練呢?所謂文練,非常斯文,非常輕柔,如同古代的舞蹈,似武非舞,似拳非拳,練功如病貓,主要是精神內斂,神不外散,如勒馬聽風。文練要求身體中正,不前張,不後仰,不左歪,不右斜,保持中空,守中用中,方可自然。

聖人云:大道出自然。不自然不是道,違背自然,只傷不養。身體自然,方可養於道心,道心不動,以心內觀,觀其法變,掌握要領,把握火候,頭領松空,腦心空靈,心若虛大,頭骨開合,以便清陽之氣進入腦部,以氣養腦,擴張腦細胞。這樣腦部不缺氧,就能保證孩子上課頭腦清醒,不打昏睡,專心學習。

文練頭領松空,百脈方可暢通,身體輕起輕下,以防濁氣上頭。頭腦不前不後,不左不右,用於中。古人云,低頭哈腰,學藝不高。頭腦是百脈之首,不可亂動,頭腦亂動,百脈也隨着亂動,這是不可以的,容易造成“四梢”不齊。“四梢”是指骨梢、筋梢、血梢、氣梢,不可不知。“四梢”齊,才能到達周身合一,一動而百動。

對於初練者來說,比如小學的孩子,練習時要以功法爲主,爲找整力,不可學多,簡單爲妙,少而精。如古語講,大道至簡。據此原則,以“遊身出拳”爲指導。

我們的“新體育”教學體系,主要設置了旱地拔蔥、單推雙推、順形斜形、搓泥工等功法科目,爲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再配合小洪拳、炮錘等套路練習。這樣,就可以保證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學習高效,持續性成長,實現良性循環,保障孩子得到終身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