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會

秦趙會於澠池,前情乃秦拔趙石城,明年又殺二萬人,然後秦來議和。爲何秦勝還要議和呢?戰勝國有話語權,戰勝和談可以獲得比戰爭更多的利益。君不見《六國論》有言“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秦發起議和,趙王恐,在廉藺建議下終於戰戰兢兢去了。於是,秦王令其鼓瑟,他就鼓了,卻無膽讓秦王做什麼。而藺相如卻“以頸血濺大王”來威脅秦王擊缶。一君一臣,一勇一怯,對比如此鮮明。心若怯,膽自小。外交無小事,看似戲耍的小舉動,卻是關乎國之尊嚴的大事。

趙王鼓瑟,秦之御史立馬前書:“……秦王令趙王鼓瑟”。一個“令”字,意味全出。秦王何以令趙王?史書一留,千古留存。藺相如脅秦王擊缶,還需要“顧召”趙國御史,御史才書“……秦王爲趙王擊缶”。又一鮮明對比。上位者失氣勢,跟隨者則多爲怯懦者。由此可窺見爲何“完璧歸趙”裏那麼難“求人可使報秦者”,最後把這樣的大事交給了一個寂寂無名的宦者令舍人。

藺相如議和之時有勇有謀,光彩耀眼,令趙國不致太損顏面。而廉頗的默默陳兵以待,卻是令趙國澠池會能自保而歸的重要保障。獨木不成林,一件事要成功,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廉藺一文一武,架起了趙國的脊樑。對此,藺相如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回國以後,面對廉頗由職位而生髮的不滿,由不滿而進行的挑釁,他都默默地避讓了。並勸要離去的舍人說“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國後己,爲政者的胸懷和擔當!大將廉頗,雖一時陷入個人得失的不忿,卻能及時醒悟,負荊請罪,也是一頂天立地之大英雄!

亂世出英雄,英勇耀千古。“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這或許就是學習歷史有什麼用的最好的答案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