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詩三首解讀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生前留下的三首詩,前兩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滿“反意”;後一首由“花”而“草”,喟然無奈,但明顯“反骨”依然,可見其已經沉浸之骨血裏的“反命”和反抗精神。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第一首標題《不第後賦菊》,起手就異於常人。落第之類的糟心事,一般人是羞於拿出來示人的,名落孫山嘛。但領袖就是領袖,用不着太在意他人的眼角嘴皮子的。全詩的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天下所有的花包括哪些媚人眼眸,豔麗一時花朵就幾近全部凋零了。而唯有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瀰漫長安甚至滿天下,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此花裏有俺黃巢的精神和靈魂在其中。

按,每年的重陽節系農曆九月初九,詩裏爲何卻是“九月八”呢?蓋“九月八”於唐帝國來講是個不啻與建國開朝的重要日子,公元七一二年的九月初八日,睿宗傳位於太子隆基,尊睿宗爲太上皇,從此唐代最繁盛的時段開始了。

第二首還是圍繞菊花,“蕊寒香冷蝶難來”的殺氣颯然而來。“滿院”者,天下也;而青帝者,乃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五帝(五方天帝)之老大。掌管天下的東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廟所祭祀的主要對象之一。在詩裏明顯借指爲主宰天下的人間帝王即唐帝國的取代者。全詩的意思是,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依詩意,作此詩時,黃巢的起義軍應該已經成了點氣候。

第三首乃造反不成之後的不甘心。一個“飛”字,再現出詩人當年躍馬橫刀、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鐵衣”者,甲冑也。“鐵衣著盡”暗指兵敗。全詩意爲:猶記當年自己率領起義大軍在廣袤的大地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一往無前,天下到手似乎就是眼前之事了。不料卻在秦山狼虎谷一戰被滅,俺黃巢遁逃得脫,遁入佛門,天下無人得識。躑躅於熱鬧紛紛的天津橋頭,獨倚欄干看落日餘暉,心頭感慨不止。明天的魚肚白裏會湧出怎樣的一輪新日,只有天知道。也許吧,俺這個落第書生,“率土大將軍”還可以再搏一把?

注:黃巢自稱“率土大將軍”。“率土”者,“率土之濱”也,即天下境域之內。《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彼時的洛陽城是隋煬帝即位後,二百萬壯了用了十個月迅速建成的。由於受地形的限制,字文愷在設計洛陽城時,果斷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方式左右對稱的城市佈局,使這座城市別具風韻,把城市的各部分與天子聯繫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宮”,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販貿易,車馬塞滿。”洛陽已成爲當時極度爲繁榮的國際貿易大都市。天津橋橋北與皇城的端門相應,橋南與長達十里的定鼎門大街相連,成爲隋朝東京都城南北往來的通衢。唐時重建爲石基橋,又稱洛陽橋,橋長三百步,寬二十多步,塗硃紅色,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從早到晚,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每當凌晨時分,曉月當空,橋上車水馬龍,橋下波光粼粼。天津曉月,多有詩人爲之贊吟。白居易《天津橋》一詩道:“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嫋嫋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草上飛”句,前蜀韋莊《觀獵》詩:“鶻翻錦翅雲中落,犬帶金鈴草上飛。”毛偉人亦有“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裏每相違”句。


總的來看,史籍裏記載黃巢“少有詩才”,五歲時候便可對詩,還是可信的。再,就筆者這個半拉子文化人看,黃巢之詩很是膾炙人口。詩這東西,太俗太過直白當然不可取,但也千萬不能太過深奧或用典太多,太過含蓄,因爲等你讀者查閱罷了相關的典實和來歷,而讀詩的那種興味早已蕩然不存。而如黃巢詩,則恰到好處。第三,按黃巢之詩的嫺熟,這位山大王的詩作應該遠不止上述三首,只戰火紛飛,世事飄零,紛紛散失,沒有留存至今罷了。這是件很遺憾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