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慾望與恐懼

看《十三邀》郝蕾那一期,她說她的工作不是演戲而是演人,要抓住一個角色就要找到他底層最核心的信息,職業、身份這些只是一個人的表象。

我現在能理解到的一個人最本質的核心是他的慾望之源、恐懼之事以及他追求慾望、掩飾/克服恐懼的方式。

這樣來看人也沒有那麼複雜,人所求的無非是那麼幾樣,《金瓶梅》裏說的是世人追求的金錢、權力、美色(或者說繁殖欲)。馬斯洛概括得更全面一點,人所需的就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

相應的恐懼之事大多也和個人慾望相關,怕沒錢、怕沒勢、怕找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沒有孩子、怕衣食無着、怕失業、怕孤獨、怕別人輕賤、怕無法自我認同自我掌控......

慾望和恐懼是人行事的根本動力,不同的慾望和恐懼塑造了不同的人。同一個行爲背後的動機也不一定是一樣的,同樣是努力工作有人只是爲了求個溫飽,有人是想出人頭地獲得他人尊重,也有的想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當然,多種慾望在同一時間是可以共存,但一定有一個是最強烈的)。

一個人對待慾望和恐懼的方式就是他行事的依據。能坦然承認自己的慾望並付出相應行動的人不管最終是否如願以償,他至少能有一個肆意灑脫的人生(前提是遵紀守法,不傷害別人)。無法放棄慾望又遮遮掩掩不敢面對的,最容易兩頭落空。至於恐懼,有的人通過否認遮掩、有的人坦然直面、有的人勇敢克服也有的人在邏輯自洽後與之共存,它以各種方式寄附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永遠不會消失。

想通這一點後,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對其他人寬容了許多。有的人本質不一定有多壞多惡毒只是他們得用詛咒謾罵的方式掩飾自己的恐懼(典型例子就是罵楊笠的男人,因爲楊笠戳到了他們不敢承認的痛處);另外也有一些人的愚蠢懦弱只是習得性無助下的產物,因爲各種原因他們的恐懼已經刻在了骨子裏,再也沒有力氣去掙脫(所以我非常非常討厭不瞭解事實的情況下就隨意辱罵別人”驢“”鼎“的人,這種人就是欺軟怕硬又沒同理心)。

另外想對女孩子們單獨說的就是不要回避、否認自己的想法和慾望。因爲環境的關係,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要聽話、要隱忍、要無私、要奉獻、要爲家庭犧牲,這種教育把自己的慾望視爲不對的、自私的、可怕的。如果相信了這一點不去正視慾望爭取權益的話你的人生是無法由自己掌控,大概率是不會幸福的。不懂自己慾望的人也無法辨別他人的慾望,太過天真容易成爲其他人的附庸和獵物。

有人說男性天生道德感很弱,我覺得是因爲他們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是要大膽表達自己慾望,爲了達到目標甚至可以不擇手段。要錢要權是志向高遠,妻妾成羣是身份顯赫,在追求錢權色的時候,可以欺騙、可以恐嚇、可以壓榨、可以忘恩負義、可以不負責任,不管過程如何齷齪只要目的達到照樣會受到諸多人追捧。

女孩子自我一點挺好的,把自己放在首位就會發現糟心事少了、傻逼繞道了、活得舒暢了、喫飯睡覺也更香了。首先嚐試去了解自己的慾望和恐懼,只有理解自己才能去理解其他人。

最後用博爾赫斯的詩做結尾:

我給你我設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不營詞造句,不和夢想做交易,

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的核心。

我給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個傍晚看到的一朵黃玫瑰的記憶。

我給你關於你生命的詮釋,

關於你自己的理論,

你真實而驚人的存在。

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內心的飢渴;

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和失敗打動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