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古稀感慨多(26)

男人的一生只有兩件大事?

我知道,“就業難”有國際的和國內的原因,有主觀的和客觀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它是一個嚴峻的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難題,但不是“無解”的死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要轉變觀念,降低期望值,不能說“有編”纔算就業了。只要不違法,什麼活都可以幹,能掙到錢就行。像“馬大帥”那樣先活下來,不斷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再去尋找新的發展的機會也不失爲一個好的生存策略。但是,要求大學畢業生像“馬大帥”那樣活着,與其說是大學生個人的悲哀,還不如說是社會的悲哀。

每一個公民都不僅僅屬於他自己,他是國家的寶貝,是社會的細胞,是載舟覆舟的“水”。草根卑賤,但憎愛分明,人人心裏都有一杆秤。保民生,促就業,必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富強,執政的基礎纔會更加牢固。不切實際地空喊“創業”“創新”,而不去腳踏實地的做好就業工作,只能讓人感到失望。一次次的失望之後,心就涼了。還記得老舍《茶館》裏王利發的那句臺詞嗎?“我愛國,誰愛我呀!”奔小康,求富裕,是錦上添花,應該是喫飽了以後的事情。讓大多數人有業可就,衣食無憂,是雪中送炭,讓人感到無比溫暖。“民以食爲天”,有飯喫就必須先就業。要就業,個人奮鬥必不可少,政府的行爲纔是決定因素。二者若能形成合力,就業難的問題就一定能夠得到妥善解決。我盼望着繼續擴大改革開放,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我們老百姓真的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我們樂意自己去“尋草喫”,但前提是地上有“草”可尋。

記得,上山下鄉的時候,生產隊長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男人一輩子就兩件大事,一是要有飯喫,二是有女人睡,其他的都是小事”。當時的我還是個20歲的未婚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對他說粗話也習以爲常(農民老二哥說話大抵如此),更沒有去琢磨其中的深刻含義,只是咧嘴一笑就過去了。隨着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我越來越覺得我的隊長是個真正的哲學家。一個“大老粗”竟然用最樸實的語言給孔子的“食、色,性也”做了最好的註釋。朱熹要是在場的話,那一定會自愧不如的。後來,我從導師的著作中得知,人類的生存“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爲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幾十年過去了,老隊長的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就在離開講臺的前一天,我突然發現老隊長只看到現象,而沒有抓住的本質。人生的頭等大事應該是掙錢,有錢纔有飯喫,有錢才能娶到老婆。沒有錢的人餓肚子打光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惜的是我覺悟得晚了,太晚了!(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