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念與覺知

學無止境,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明理見性只是第一步,後面實踐修行的路還很長很長。不要以爲明理見性就完了,還有罪業要去懺悔,還有習氣要去去除,還有無量的法門要去學習,還要積累無量的福德資糧。

接觸了佛法之後不能自以爲參透世事,自命清高,認爲自己已是方外之人,他人皆是愚癡衆生。有緣接觸佛法反而更要努力精進,就像出家人的生活其實是很辛苦的。



人其實就是要正念的生活,活在每一個當下。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我們要正念地呼吸,正念地進食,正念地行走,正念地做每一件事。我們要覺察到我們所幹的每一件事,爲什麼做比做什麼,怎麼做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動做,無意識地做,做了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在做。

我們要主動做,覺察自己每一刻在做什麼,爲什麼會去做——覺察自己是否真的想做?是因焦慮而做、盲目不安而做?還是因爲空虛無聊而做?是因爲自己想要的去做,還是因爲他人的眼光而做?來,深呼吸,停下來,慢下來,放鬆一下,靜下來,定下來,讓我們澄清自己,遠離塵囂,感受內在的自己。



《四十二章經》有云:汝意不可信,切勿信汝意。很多時候我們頭腦裏的想法是我們自己的,其實它們有許多是別人的想法,是心魔的慫恿,或是心魔的冒充。

就比如玩一款遊戲,我們自以爲是自己在玩,其實幕後設計者早已設計好了你的每一個想法、每一步行動、甚至終身難以擺脫的習慣。

再比如有許多東西是我們不需要或沒打算買的,但爲什麼我們網上的購物車會爆滿?我們自以爲那是我們自己想買,其實這種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廣告宣傳和商家洗腦的結果。許多時候這些看似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其實它們早已把幕後者所設計和操控,而我們還被矇在鼓裏不知道。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不餓或喫飽的時候也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往嘴裏塞大魚大肉。而很少有人察覺這看似是我想喫的想法,其實是團聚的氛圍和調味料的誘惑造成的,於是我們就聽信了美食的讒言而忽視了身體的吶喊。



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幹什麼,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我們要感知自己再起念頭,起的什麼念頭?怎麼起的?爲什麼它會念念相續不斷,像流水一樣?而不是去壓抑它、批評它和干擾它,這樣會越來越亂。就如上文提到的,許多人知道玩遊戲、超額消費和暴飲暴食不好,並強迫自己戒除。但有的人壓抑自己一段時間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復發反彈,變本加厲。

我們要去覺察念頭,就像本我不再被念頭附體,而是離開了念頭,也不再和念頭纏在一起,而是端坐一旁,不去理睬念頭。本我做在那裏像一個局外人一樣,不和念頭辯論,不批評不好的念頭,更不與念頭吵架,只是觀察念頭魔長什麼樣子?在幹什麼?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面對這一切我皆如如不動,讓念頭自生自滅。

就像有人想引誘我、哄騙我和慫恿我,我既不驅趕也不相信挽留,他自然會自覺無趣而漠然而去,這就是覺察即消滅。

飛翔老師說:“念起即斷,念起不隨,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我對斷念的理解終於又更進一步了,明白了斷念就是實戰的深刻內涵,體會到了如果不能斷念就算理論再精通也照樣被慾望和念頭牽着鼻子跑。




想要覺察自己的念頭,靜坐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而且靜坐也是鍛鍊我們覺察力的不錯選擇。關於靜坐有西方的冥想、道家的打坐和佛家的禪定等,個人推薦佛教禪定中的數息觀。



當然,靜坐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咒語的力量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就是藉助他力,但是過度依賴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利於培養自己的覺察力。

我個人建議如果唸誦咒語要理解咒語的意思和作用,以及它的來歷,爲什麼有加持力,怎樣有效果等?最重要的是要對其加持力產生信心。

在持咒這方面我個人建議唸佛,我們唸的時候要排除雜念,專心靜心。如果有口無心,嘴裏一邊念,心裏卻一邊胡思亂想,那就喊破喉嚨也枉然。同時唸佛又不能帶着求功名利祿的心去唸,口唸南無阿彌陀佛心卻不清淨不皈依,這是假念,心口不一的效果是微弱的。佛號不是讓我們迷信神鬼保佑的,而是讓我們升起正信,排除干擾,集中精力的。



剛開始靜坐觀察自己的念頭時我們可能會分神,可能會不知不覺跟着念頭跑,坐久了還可能會昏沉想睡。這時可以用數息觀或唸佛來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清醒。唸佛能使我們靜下來,在佛號中領悟許多真理,這又是提升了我們的自力,所以要自力與他力相結合。



淨土重他力,唸佛乘彌陀本願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聽聞佛法之後再回來受報,那時的歷練就好像是學習了理論之後的實踐。這也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昧因果。禪宗重自力,穿衣喫飯睡覺生活處處皆是修行,都充滿禪機,這就好像在實踐中明理。禪宗適合少數上根人,而淨土適合末法時代的大多數普通人,我們打坐的時候應該禪淨雙運。



王陽明曾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2020年4月2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