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彩山 美景與歷史撞個滿懷

從象山公園出來,朋友說“桂林市觀景,疊彩山可做首選。登上明月峯,駐足拿雲亭,全城景色盡收眼底,正所謂‘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於是沿江北行,直奔疊彩公園。


疊彩公園東門,有一幅疊彩山簡介,圖中標出公園景點20處,且有文字說“山體由於越山、四望山、明月峯和仙鶴峯組成,自唐代起便遊人如織,車馬爲之堵塞”。又有一指示牌“登山攻略”,直指明月峯。


繞過正在修繕的疊彩瓊樓,拾階而上,就到了疊彩亭。從東門和南門進入景區疊彩亭都是必經之地,向東可登于越山,向西可至四望山,向北可攀明月峯,西北可上仙鶴峯。


亭中小憩,北望山體,果然山石如錦綵綢緞,層層相疊。搜索疊彩山名字淵源,得知始於唐朝桂管觀察使元晦《疊彩山記》雲:“山以石紋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爲名。”自宋代以後,山上遍植桂樹,滿山飄香,因名桂山;山有風洞,清風出奇,故俗稱風洞山;五代時楚王馬殷在山上築祭壇,故又有馬王臺、越王山之名。而明月峯爲疊彩山的主峯,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清袁枚《遊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峯》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雲",均言峯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峯之謂。


沿石階嚮明月峯攀登,不遠就是高踞在登上咽喉之地的疊彩山門。門上有“疊彩”橫額,兩側是“到清涼境,生歡喜心”楹聯。跨過山門,即進入疊彩山精彩景點薈萃的勝地,歷史文物、宗教、自然風光相互交融,移步移景,一不小心便與古樸仙境撞個滿懷。

正對山門的有一處“常熟瞿忠宣、江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碑,右側是仰止堂,都是爲紀念明末清初英勇不屈的明將瞿式耜和張同敞而建。從西門進仰止堂,可見北壁嵌有瞿式耜、張同敞畫像、《浩氣吟》唱和詩,以及1963年郭沫若來此憑弔所作二公像贊詩等石刻。出仰止堂東門,就是一拳亭,據史料記載此亭爲元常侍清賞處,有“一拳亭”題匾和“灕江酒綠招涼去,常侍詩清賞雨來”對聯。眼前“一拳亭”題匾猶在,對聯卻是“拳拳迎貴客,默默仰忠臣”,與鄰居仰止堂更顯契合,只是“一拳亭”是何意仍不得而知。


出“一拳亭”,拾階而上,就是桂林古八景之“疊彩和風”的風洞了。洞外東側豎着兩塊碑碣,一塊是《康有爲講學處遺址》,另一塊是反字碑,全據說廣西僅此一塊反字碑,這在全國也極其罕見。洞口周圍題刻密佈,洞口上方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題寫的“疊彩山”及陳毅元帥所題的“願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尤爲醒目。



一入洞中,涼風撲面,頓感清爽。風洞呈葫蘆形,分爲南洞北洞,南洞叫疊彩巖,古稱福庭;北洞叫北牖洞。由於洞體高懸半空,南北對穿,清風徐徐,成爲頗受市民喜愛的納涼地。風洞中的石刻很有特色,“風來”吹得“蘭竹”向一邊傾斜。疊彩山210件古代石刻多集中在風洞內外,風洞有唐、宋摩崖佛像24龕90尊,有別於唐肥宋瘦”的’北方造像,而帶有鮮明的地方風格。


疊彩山又被稱作長壽山,有“穿過風洞口,活到九十九,爬上疊彩山,能活一百三”之說。洞中有一“壽”字構思巧妙,字裏暗含着“壹百”兩字。風洞北口出來,嚮明月峯攀爬。將近峯頂,有一砷刻有“爬上疊彩山,能活一百三”字樣。


拿雲亭聳立明月峯頂,登亭眺瞰,滿城春色,田野奇峯,縱覽無餘:東有堯山、貓兒山、屏風山,東南有七星山、穿山、塔山 ;南有南溪山、鬥雞山、象山、伏波山、獨秀峯;西有甲山山脈、西山諸峯、光明山、芙蓉山、寶積山、飛鳳山;北有鐵封山、鸚鵡山、觀音山、虞山、九華山。灕江穿城蜿蜒而過,在山下拐了一道大彎,正應了“千峯環野立,一水抱城流”。


出拿雲亭,沿另一側臺階下山。見有石刻詩兩首,一爲朱德詩“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峯。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一爲徐特立和詩“朱總更英雄,同行先登峯。拿雲亭上望,灕水來春風”。原來是1963年,77歲的朱德元帥和87歲的革命老人徐特立同登明月峯,並作詩唱和,爲詩壇佳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