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懂,但終究愛我

文:宛青揚

圖:友攝

早晨送完孩子,回到家中,與家人聊起了微信,不覺聊到了書籍。起初,我問外甥女一句:“你平時看書嗎?”

“現在不看了,有什麼推薦嗎?”她回覆。

外甥女只比我小兩歲,小時候的寒暑假,我們常在一起玩,搭麻將、捉迷藏、釣龍蝦、下河洗澡。還記得,我們常躲在樓上看兩部很厚的武俠書,一邊如飢如渴地看,一邊提心吊膽地聽她爸上樓的腳步聲。那時,大表姐夫是不願她讀這些閒書。

現在已做母親的外甥女,我自然首推了幾本育兒書籍。後來,也推薦了今年買的經典名著,當然,這些書不用推薦,自然都是好書。一說到書籍,我不由“放肆”了,呱呱啦啦幾十行文字,這本書怎麼好啊,什麼注意出版社啊,先搜索翻譯家啊。再咔嚓咔嚓幾張圖書照片。

因爲羣裏還有大學生外甥們,我希望他們能夠與我產生讀書共鳴,愛上讀書。但外甥女回了“嗯嗯,哦哦”兩聲便沒了下文。羣裏也頓時安靜了,早變成我的“獨聲戲”了。

最後的最後,二姐開玩笑地來了一句:“沒事看這些書做啥?有用嗎?”

剎時,一腔“熱血”冰冷,希望又破滅。總是這麼一句:有用嗎?

或許我在家人眼裏,有點“異類”,有點“窮酸”樣。特別在有錢的他們面前,總認爲你喜歡讀書,有什麼用呢?依然一窮二白。每次的電話,也一再囑咐這樣的話語:買點葷菜喫,多買兩件衣服,給兩個孩子打扮打扮,別老穿得寒酸樣,讓人瞧不起……

或許我和他們不一樣——

我對物質生活追求不多,衣櫃裏十幾年前的衣服都有,特別孩子小時候,我喜歡穿舊舊的衣服,不擔心孩子的髒手和眼淚鼻涕將它弄花;孩子的衣服也時常穿別人家的舊衣服;先生更是不求“面子和虛榮”,只要乾淨整潔就可。買衣服也是幾十,一百的買,不求貴和名牌。

每天我也是素面朝天,這兩年才用了一些簡單護膚品,塗塗防曬霜而已。更和金銀首飾無緣,不喜束縛。結婚時,我只要了一隻八十多元的戒指,父母問起價格,我撒了謊說是三千多元,他們也不看,便滿意地點點頭不問了。

我們家的飲食也較清淡,素食七分,肉食三分。如果前一天葷食太多,那麼今天的飯桌上都是素食,清淡爲主。而且,我和先生喜歡喫粥,兩天沒粥像是少了什麼,早上也是各種花樣粥配麪食等。這樣的飲食觀念在家人面前,就變成了“捨不得”。

我對孩子們的飲食看得很淡,不會“逼迫”喫哪個菜,小時候,也不會給他們“多喂幾口”。記得,孩子們兩歲左右,我們回老家住了一段時日。

每當喫飯,母親便埋怨我,“孩子也不管,也不喂孩子,就知道自己喫。”我笑着辯駁:“我喫飽才能照顧他們。喫不多,說明他們不餓。”母親搖搖頭不同意:“哪這樣?小孩懂什麼,你喂幾口不就喫幾口了!”說完,她就端起碗,跑去追孩子了。

但我這“不管”的方法,至今沒愁過他們的飲食問題,不挑食,偏食。學校裏的飯菜,家長羣裏常抱怨做得不夠豐富,美味,孩子不願喫。而我們家總會喫個精光。這個飯菜問題,家委會與學校負責人開過幾次會討論,結果終是不滿意。

當家人們得知我們在學校也喫得這麼香時,他們更會憐惜地對我說:“那是因爲,你們在家喫的太差了。”

我無詞反駁。

我在他們眼裏是“有點異類”,也“有點想不通”。

我喜歡帶兩個孩子走走跑跑。還是,孩子們兩歲多回老家的那段日子。我常左右牽着孩子們的手去看,去觀察:農田裏的收割機如何割麥;兒時上學路兩邊的野花野草;野蜂野蝶如何有趣;停在岸邊的大貨船,主人家如何生活……

那時,父親不理解,常打電話找我們。弟弟和弟媳也不懂,埋怨我:總帶孩子瞎跑做啥,一身汗,在家吹吹空調看看電視多好。

還有,他們更不解的是:我們“喫不好,穿不好”,“捨不得”買電視,買沙發,家電都是“老掉牙”,還亂花錢買書,一堆書,有啥用?

我們家書是有點多,客廳裏除了一架鋼琴就是書架和書桌了。而我對於書籍會“在意”,會“愛慕虛榮”:勘選出版社、搜索翻譯家、看評分推薦。有時在圖書館或者手機app上讀過的書,認爲好,也會上網購買紙質書,不含糊。孩子們的書籍也是如此,經典會買,有趣的便去圖書館借。

我也常“捨得”孩子們買有意義的“玩具”,樂高,電學小子、科學器材等。還有,運動方面的工具,自行車、滑板、滑輪鞋以及各種球。他們也喜歡這些東西,自行車買回來就沒“休息”過,幾乎天天騎,大冷天的也要把車推出去騎,於是,騎壞了兩輛。

我總覺得:讓孩子穿着舊衣服(或者膝蓋破洞的褲子),盡情地騎個痛快,跑個痛快,再與小夥伴們瘋個痛快,不是很痛快的一件事?

我很羨慕《窗邊的小豆豆》裏的那位校長先生。他總是對巴學園的學生家長們說:“請讓孩子們穿上最差的衣服到學校來吧。”

頭條上有位母親問:

她給孩子買一雙1299元錢的鞋子被丈夫指責,做錯了嗎?

這位母親的經濟條件是這樣:夫妻雙方每月總收入8000。接下來是支付:房貸3000,養車2000,接下來的3000就是一家五口的生活費用了(老人孩子)。父親覺得浪費的很,母親的想法是再窮不能窮孩子。

母親愛孩子沒有錯,如果只停留在物質表面,那這愛的有點膚淺了,家裏什麼樣的經濟條件,就要坦然接受,明確告訴孩子。即使好東西放在家裏,也以老人爲先,父母與孩子也是同等待遇。

如果說“不能窮孩子”,那我們一定不能在精神層次上“窮孩子”,給予孩子富裕的愛,給足安全感,讓孩子始終相信,不管表現如何,爸爸媽媽永遠愛我。

正因爲這些,我與家人們有點“格格不入”。幾位有錢的姐姐,總覺我們“寒酸”,“苦了”兩個孩子。這兩年自從我們換上大房,逢年過節,便寄給我們一大箱物品,雞鴨魚肉,零食,還有孩子們上千的羽絨服。

我也千言萬語告訴她們:我們有房有車,孩子有書讀,有興趣班上,不缺錢,不是“捨不得”,而是我和你們的消費觀不一樣……

她們還是寄,我也一言難辯。或許這就是價值觀的不同吧。

於是,就出現了,早晨與她們微信聊到書籍的尷尬,我一人自嗨了一段,她們便沒了聲音,最後又是那一句:沒事看這些書做啥?有用嗎?

我也不再說什麼,盯着屏幕愣了幾秒。思緒萬千:怎麼沒用?

正因爲讀書,我明白了喫多喫好,未嘗是件好事;

正因爲讀書,我明白了什麼纔是真正的“窮養”孩子;

正因爲讀書,我才明白了,什麼是“斷舍離”;

正因爲讀書,我明白了運動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正因爲讀書,我才懂得,陪孩子練琴時,什麼纔是“刻意練習”;

正因爲讀書,讓我懂得最重要的“面子”是心中的“涵養”;

也正因爲讀書,讓我的生活過得更有“價值”;更會“思考”;

也正因爲讀書,讓我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讀書”人,從他們的思想裏,我又學到了“新的”;

……

如果與讀書和寫作羣裏的小夥伴們暢聊書籍,他們會理解與肯定,結果不會有人說:有用嗎?

記得,羣裏小夥伴們也曾吐槽過:有些事,有些話,從不在親人面前提起。但我卻喜歡在羣裏暢所欲言,因爲你們懂。

不需多言,我們懂。這就是志同道合的陌生人,聚在一起的原因吧。

可家人們不懂。無法,我不怨不惱,回老家還會陪她們逛街購物,母親還會數落我,不會帶孩子。

沒事。他們終究是愛我的。但只願,多少年後,我和孩子們能夠聊得下去,彼此不拒之千里。不僅是他們母親,更要成爲他們志同道合的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