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的餘華讓我們感到陌生了嗎 丨 讀《文城》

1

十幾年前,餘華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用極其冷靜的語言描述現實的冷酷。正因如此,《細雨中的呼喊》《活着》在我心裏都是極爲傑出的作品,我卻很難鼓起勇氣認真重讀,每讀一次都好像剝了一層皮,新鮮的血肉就此生長出來,但是碰觸起來卻帶來極度的疼痛。

2

後來,我覺得餘華變得戲謔了,從《兄弟》《第七天》中我讀到的是現實的荒謬。造物弄人,萬物芻狗,作爲個體的人站在時代的大潮中柔弱不堪。從那時起,就有聲音說餘華江郎才盡云云。對此我並不同意,但我也明白其實這種觀點大都是讀者對閱讀餘華的心理預期沒有達到造成的。讀者要的是扒一層皮然後痛在骨髓,這顯然是言語的戲謔和現實的荒謬給不了讀者的。

3

讀到這本《文城》,我覺得餘華變得柔軟了。

仍然是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故事講的仍然是本性善良的人。不同的是,《細雨中的呼喊》《活着》給我們看的是人在時代裏受的傷,《兄弟》《第七天》給我們看的是傷痛後的遁逃,這本《文城》給我們看的是墓碑。

文城是一些人逃避的地方,也是一些人追尋的地方,然而避之不及,尋之不得。這個世界沒有終極,有的只是逃到半路或者追到半路,倒下,然後留下的墓碑。

4

讀《兄弟》的時候,我總覺得上部鞭辟入裏,下部草草了事,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買到的是盜版。現在想想,有誰在戲謔現實的荒謬的時候還能饒有興味地從始至終呢,說着說着,自己都覺得空乏無力了。

讀《文城》的時候,我卻感覺上部好像在趕路一樣,路上的風景草草帶過。下部節奏一下子變得慢了,筆觸變得細了。現在想想,下部纔是作者真正想說的話,爲了說這些話,不得已先說了上部那些事和人,否則這就是一個只有作者自己能看懂的故事了。

5

從感到疼痛,到學會戲謔,到現在立起一座墓碑,我好奇的是,下一部作品會是新生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