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爸爸爲教育叛逆兒子去參加高考:讓父母做父母,讓孩子做孩子

【1】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開始了,莘莘學子們奔赴考場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

然而,在一衆青春洋溢的臉孔中,來自安徽霍邱的40歲男子楊國軍,顯得格外扎眼,他爲什麼要來參加高考呢?

原來,楊國軍13歲的兒子癡迷電子產品,他也打過也罵過兒子,但是收效甚微。

兒子甚至還反嗆楊國軍說:“你有能力你去考大學!你咋不去考大學?”

這句話徹底刺激了楊國軍,他知道父母要言傳身教,因此下定決心來參加高考,要知道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平時以做小生意爲生。

網友們紛紛點贊楊國軍,表揚他是合格的爸爸,更表示對他很佩服,還喊話楊國軍的兒子,讓他知道爸爸有多愛他。

然而我卻在感動之餘,想到一個問題,楊國軍去參加高考了,這一大家人靠着誰養活呢?

更爲扎心的是,如果兒子對爸爸的行爲並不以爲然的話,楊國軍的舉動還有意義嗎?

這時,我看到教育學者王人平的評論,他說:“父親不易,想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也是好的。但以這種方式教育叛逆兒子是行不通的。”

爲什麼呢?王人平解釋說,父母在某些方面不如孩子是很正常且必然的,作爲爸爸,這個階段把時間精力放在如何照顧好家庭、經營好事業上,比忙活高考更有價值。

孩子反嗆爸爸,並不是嫌棄爸爸沒有文憑,想要爸爸去參加高考,而是反感爸爸強硬的教育方式,不應該強勢地逼迫孩子學習。

“改進教養方式纔是根本。”這句話才點出了教育的本質,父母並不是一定要什麼事都做得比孩子好,而是要懂得如何引導孩子積極向上。

【2】

父母優秀,孩子一定出色嗎?

這些年來,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讓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戰戰兢兢,深怕自己一個做得不好,耽誤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也因此,像主持人董卿說的“你想什麼成爲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做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話,成爲父母們活得越來越勵志的支撐。

然而,當父母足夠優秀的時候,孩子真的如父母期待的那般出色嗎?答案當然是未必。

前一段時間,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吐槽女兒的一段視頻火了,一句“差太遠了”無奈感十足。

丁延慶是個“6歲就把新華字典都背下來”的神童,而他的女兒卻連完成作業都有困難。

也就是說,並不是父母各方面表現優異,孩子就一定會追隨父母的腳步,就像丁延慶所說:“沒有辦法,必須接受。”

父母跟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父母的言傳身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孩子向父母學習,但是並不代表孩子一定會強過父母。

接受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是當代父母最應該做好的功課,無論是高知父母還是普通父母。

我跟老公都是普通大學畢業,當年兒子剛出生時,我倆暢想兒子將來肯定得考個985或者211之類的好大學。

可是兒子現在上小學五年級了,寫作業磨磨蹭蹭,考試成績穩居班級中游,我倆逐漸意識到,兒子將來能考上大學就算祖墳冒煙了。

有句話說“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根據“均值迴歸”的理論,並不一定所有的孩子能超越父母。

父母最應該注重的不是孩子一時的成績好壞,而是能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纔是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的根本。

【3】

孩子的閃光點,父母能看得到嗎?

前幾日,廣西柳州一戶人家的電錶冒煙起火,媽媽當時就慌了,跑來跑去卻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而家裏10歲的兒子,立馬衝上樓去拿滅火器,這時媽媽纔想起家裏有滅火器,可見媽媽當時真的沒有兒子冷靜。

兒子淡定地用滅火器對準着火點,火很快就被撲滅了,而媽媽表示自己根本不會用滅火器,兒子是在學校學習如何使用滅火器的。

這個10歲的男孩未必學習成績有多好,但是他在面對危險時的沉着冷靜,折射出性格中的閃光點,值得父母爲他驕傲。

也讓我們明白,父母並不一定事事都比孩子孩子強,孩子再普通,總有他自己的優勢所在,父母不能只憑着成績好壞來評判孩子。

很多人都知道,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有一個兒子,但是兒子從未來在公開場合出現過,她也從不要求兒子來接自己的班。

董明珠說兒子喜歡學習法律,現在是一名普通的律師,掙錢不多,但是能養得活自己,她覺得這樣很好。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不滿意,就是覺得孩子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沒有出息,其實做一個普通人,有一份普通的工作,纔是大部分人的未來。

父母應該放平心態,降低對孩子的過高期待,同時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和發掘,反而能更早地激發孩子爲夢想奮鬥的動力。

有句話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主人。當父母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態的過程,越是能接受孩子本來樣子的父母,才越能夠養出更幸福的孩子。

【4】

父母和孩子各自做好自己。

其實上述新聞中的楊國軍很清楚,他大概率是考不上大學的,畢竟年齡和學習能力擺在這裏。

比起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楊國軍不如踏踏實實掙錢,讓兒子看到他辛苦幹活的樣子,說不定能夠激發兒子的一點上進心。

其實,父母做好自己當下應該做的事情,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親子關係纔會和諧。

首先,父母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剛看到一則小視頻,同樣的6月7日的高考考場外,一位中年爸爸正抱着書在做題目,記者採訪才知道,他正在學一級建造師的內容。

爸爸說這會兒沒事就看看書,儘量減輕孩子的壓力,考上理想的大學就讓孩子去讀,如果考不上好的大學,那就再學一年。

看着這位爸爸淡定的笑容,我覺得這纔是最好的父母,孩子在高考的考場裏努力,父母在自己的考場裏同樣不懈怠。

正如有評論說:“這是我理想中父母的樣子,大家各自努力,都在路上,不負遇見。”

的確如此,父母不是非要做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更沒有必要證明父母一定做得比孩子好,纔有資格教育孩子。

其次,父母帶孩子看到生活的真相。

父母努力工作掙錢養家,才能滿足日常開銷,也才能供得起孩子成長的費用,讓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掙錢的,會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這樣孩子纔會懂得,生活不是空中樓閣,是建立在一飯一蔬的日常生活中,學習也不是隨心所欲不想學就不學的,而是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有自己的工作職責,孩子有自己的學習職責,當下努力學習知識,將來纔能有選擇幸福生活的更多權利。

父母跟孩子之間不越俎代庖,更不跨越底線,在彼此的人生中各自努力,各自綻放,更有可能成爲彼此成長的守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