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遠離封閉的認知

成就是孤獨和交流的結果。孤獨是積累,交流是交換。如果沒有孤獨的積累,無法擁有特長,獲得認可,贏得自信。沒有交流,則無法豐富自身,增加深度,贏得成長保障。


城市給人帶來新觀念和新機會。人嚮往世外桃源,渴望農業社會的恬靜淳樸。事實上,每一種生活渴望都包含着這樣那樣的誤解,即便是對太空征服的渴望,誰能說那不僅僅是一個夢,或一種比較?

特·布蘭德說:

“認爲自給自足地務農是件浪漫又環保的事,實際上它是貧困的陷阱,也是一場環境災難。”內羅畢、聖保羅的貧民窟肯定比寧靜的鄉村更糟糕吧? 搬到那兒去的人們可不這麼想。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會用腳投票,雄辯地表達出對城市的熱愛,因爲城市裏不管生活條件多麼貧窮,始終都充滿機會,也有更大的自由。

對於很多人來說,農村的自給自足只不過是浪漫的海市蜃樓,城市的機會纔是人們想要的。2008年,全世界生活在城市裏的人首次超過了總人口的一半。這是經濟進步的一項衡量標準。

不久前,人口統計學家還以爲,隨着住在寧靜郊區的人們開始遠程辦公,新技術會把城市變成空心地帶。

我也曾經想過,未來在鄉下完成各種寫作計劃。可是顯而易見,基礎生活條件限制了自己。我到哪裏去找那些便利的飲食,閱讀,休閒和交流環境?

看到這一幕並沒有發生——哪怕是在金融等產業,人們也喜歡在玻璃高塔裏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聯繫,完成交換和各自的專業工作,而且還願意支付高昂租金。

2025年,有50億人住在城市裏,有8座特大城市的人口都將超過2000萬:東京、孟買、德里、達卡、聖保羅、墨西哥城、紐約和加爾各答。

城市容納了全球半數人口,但面積還不到全球陸地面積的3% 。環保主義者興許討厭“城市擴張”,但全球事情跟他們願望正好相反:村莊越來越空曠,人們住在越來越密集的水泥森林裏。


對大多數人,認爲孤獨妨礙了他們,城市的交換更自由。

封閉只能阻止發展。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經歷過開放,很多人一定都認可這個觀點。《理性樂觀派》中有這樣的例子:

明朝皇帝們不光把大多數產業和貿易納爲國有,造就了國家對鹽、鐵、茶、酒、外貿和教育的壟斷,還以極權方式干涉國民的日常生活。

官員社會地位高而薪俸低,兩相結合必然孕育出腐敗和尋租。和所有官僚一樣,他們本能地懷疑創新會威脅自己的地位,他們花越來越多的精力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努力達成最初設置職位時定下的目標。

對人們的服飾、對公共和私人建築,房屋的尺寸等均有管制。從生到死,人生活裏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密切監視之下。

大明王朝開國之君洪武帝的行爲,展示了扼殺經濟的最佳範例:未經政府許可,禁止所有貿易和出行;強迫商戶每個月登記一次商品庫存;吩咐農民只能耕種自己要消費的作物,不得上市場進行買賣;縱容通貨膨脹,紙幣貶值到從前的萬分之一。

永樂大帝又爲這項目單增加了一些新內容:大費周章地遷都,維持龐大的軍隊;攻打越南;讓太監掌管巨型國家艦隊遠洋出海,禁止所有人造船。

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法蘭西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還有拿破崙或者希特勒,曾短暫統一歐洲結果跟明朝別無二致:停滯和官僚主義。

在皇帝戴克裏先的統治下,“收稅人變得比納稅人都多”,史學家拉克坦修斯說,此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城市,都受成羣的總督和蜂擁的官員壓迫,此外,他們還加上了無數的收稅員、書記和助理。


那以後,歐洲陷入了四分五裂狀態,不同的國家彼此交戰。

人既需要孤獨,也需要交流。隨着年齡增長,人早晚都會沉入孤獨,所愛的人都會離開,有限的生命中,請記得交流表達。

不要封閉自己,即便看透真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