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經典理論 教育規劃師第一課:依戀關係與自我形象 第二課: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第三課:八大敏感期 第四課:埃裏克森/貫穿一生的品格

教育規劃師第一課:依戀關係與自我形象

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表徵:情緒,行爲,態度等,都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映照在孩子身上,內化爲孩子的表徵。

因此生而爲父母,我們需要爲孩子塑造安全的成長空間:身體,精神等各方面的安全。同時需要作爲一個平和的,情緒穩定的主體,爲我們的孩子成長打造理想的成長空間,特別在幼年時期不斷髮現,誇大孩子的有點,隨着孩子的成長,父母也在不斷成長,成爲孩子可以學習的榜樣,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可”,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自尊,自信,自愛。


第二課: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學習完本節課的第一感受是,我發現我需要給我親愛的女兒珍重的道歉!有太多都是我對她的不理解。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7歲左右的孩子喜歡收集卡片,刻舟求劍式的躲貓貓…

原來這都是孩子的發展階段所存在的侷限性,並不是孩子搗亂,也不是無理取鬧。尊重孩子的秩序感,接納孩子的不同階段,瞭解和支持孩子的發育需求,少學習,多探索。

第二個感覺是,孩子的成長需要養育的智慧,靜待花開的耐心,還有對每一個階段瞭解之後的放手。

做六十分的媽媽,留40分的空間給孩子成長!


第三課:八大敏感期

學習教育規劃師,是一次不斷自我反省的旅行。 我的孩子今年六歲,我一邊學習孩子的八大敏感期,不斷回想我當時是如何和孩子相處的。

時而驚訝自己做的很對,時而又發現自己過分焦慮,時而覺得自己用力過度,時而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

相信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有和我相似的經歷和困惑,今天系統的學習讓我得以反省:

1. 彆着急

別總是渴望孩子一下子長大,那個離不開奶嘴的孩子轉眼就長大了,爲人父母,要做的是接納不同階段的孩子,比如語言敏感期對說話的興趣,還有到了秩序期像極了“強迫症”。

我們只要知道孩子在用符合自身發育的方式去主動的成長和探索生存的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當孩子都某一個食物充滿好奇時,積極的配合,創造環境就好。


2. 耐心點

一句“爲什麼?”逼瘋了多少老母親,非要把物品擺放成特定的造型一次次,沒學會走路就想跑,什麼都想塞嘴裏,這些都是孩子在探索世界。

耐心點去和孩子慢慢說,多和孩子互動和一起觀察世界,就是最好的教育和陪伴。


3. 靜靜地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的敏感期,並不是讓你覺得發現了金礦,一定要竭盡所能的全力開發。孩子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

孩子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會反覆確認和父母的聯結,確認父母的愛是否還和當初一樣,並沒有因爲學會走路,和交朋友就變少。

我們就做好孩子成長敏感期的背景板,在遠遠的地方,靜靜地帶領,陪孩子看四季流轉,皓空朗月,黃沙大海…

慢慢地陪孩子長大,耐心地和孩子週而復始的遊戲,靜靜地等待。

第四課:埃裏克森/貫穿一生的品格

養育的方式很多,總有一款適合我們的父母和孩子,難就難在,我們常常陷入了信息爆炸,不知道該怎麼做,纔是對孩子最好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讓父母如履薄冰,生怕差池一步,謬之千里…

當我們走進埃裏克森的兒童發展理論找到所有行爲情緒最深層的理論,或許我們就沒有那麼着急,焦慮,患得患失!

1. 嬰兒期:安全感

一個看不清媽媽臉,瞳孔失焦,沒有一絲一毫掌控自我生活的孩子,延續,我們的基因記憶給予強大的生命力,那就是“自戀的上帝視角”。

要啥有啥,想啥來啥,直到四個月,慢慢看清了一個人的面孔,充滿好奇,探究…

又過了兩個月,看的越發清楚了,這個無條件對我好的人是我的媽媽呀 那其他人呢? 此刻的孩子慢慢懂的了區分家人和陌生人,那個總是單純傻傻的笑着的孩子開始有了更多表情,動作,不是孩子性格變壞了,而是開始分別這個世界了。

2. 幼兒期:我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啊

當孩子發現 母親是母親,自己是自己,將是邁向探索世界最重要的一步,開始了用手,用嘴,用腳探索的生活。

不放過任何一個事物,觸摸,品嚐,觀察,努力的主動探索,走的特別不穩當,卻也勇敢的跌跌撞撞去奔向更大的世界。

3. 3歲:我有我的秩序

需要完全依靠父母保護的時代結束了,孩子迫切的想要驗證自己掌控自己的能力!

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真相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思維,開始建立自己的秩序,規則,他們在開始嘗試用已知的規則和自己,他人,社會相處,你真的誤會孩子了!

4. 小學生:學習力來自安全感

有的孩子一如小學如魚得水生龍活虎,有的孩子好像很難,家長很辛苦卻越忙越糟糕。

可以做的就是貫穿成長一生的安全感,100%給予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僅僅是規範的守護者,也是自己永遠的避風港。

要密切關注孩子在學校裏融入羣體還好嗎?受歡迎嗎? 一個受歡迎的人才會越來越有自主前進的效能,自信的面對生活挑戰。

5. 青春期: 關注孩子關注的

站在經驗之上,俯視青春期的成年人總是一副這算什麼事的表情,可是青春期的我們也許也是這個德行。

青春期就是杏仁核的外顯,一點小事,一點小情緒都能壓倒比父母還要高大的孩子,“眼下”就是我生命的意義。

與其更年期爆發和請出去魚死網破,不如讓自己也做一個孩子吧,在這個試錯成本最低的年歲,允許孩子犯錯,引導孩子去尋找更好的應對方式,就好了。

學習不是爲了知道一切,而是爲了懂得還有很多不知道,也爲了可以更寬廣的思維,更平和的態度接納生命的不確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