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起遺失的智慧(8):爲了你的生活而學習

撿起遺失的智慧(8):爲了你的生活而學習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應該是非芬蘭莫屬。看過、聽過一些關於芬蘭教育的文章、視頻和講座,一直強調芬蘭的教育崇尚自然教育,學習教育注重自然教育,學校的任何課程都可以在森林中去上課。學生沒有繁重的課業負擔,家長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培養。學生一天在校的時間不是很長,大概都是五六個小時。家長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孩子的人際關係,孩子的幸福程度。很難考證這些內容是否可靠,但是可以確定教育的本來面貌不是考試,而是能夠讓孩子能夠未來過生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與成績沒有關係,與收入沒有關係,與上的什麼學習關係,而與孩子的本身體驗有關係。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接近自然。接近自然的目的就是爲了能夠接近我們自己,讓我們身心合一。

猛然想起,八九十年代的農村教育最靠近教育的本質。唯一缺憾的就是老師的素養層次不齊,沒有課程意識,沒有正規的教育經歷,大多數是臨時拼湊而已。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老師的本職工作不是教書,而是務農。春夏的學期,幾乎都是早晨沒有老師,學生自由的在學校玩耍。老師都會去地裏勞動,下午纔去上課。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回到家就是做家務和玩耍,沒有家庭作業的說法。八九十年代的學生,承擔家裏的大大小小的家務是正常的事情,也會跟隨大人做一些力能所及的農活。農村的山溝河川到處都會出現孩子的影子。這個時代的孩子最是接近自然的一代人。家長的願望很單純,就是希望孩子讀一點書,能夠認識字,並沒有考大學的概念。學生分數考的高低,家長並不在乎。家長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考慮孩子的將來會幹什麼?靠什麼喫飯?最起碼孩子會基本的家務活和農家勞動技能。參與勞動、親近自然和寬鬆的教育環境,讓八九十年代的孩子童年過得比較幸福。而且很少聽見學生有抑鬱或者暴力事情的發生,尤其是學校。

現在的學生,從媽媽的肚子裏就踏上了競爭的起跑線。孩子從開始寄託了家長很多沒有辦法完成的願望。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考上好大學。所有的人不惜一切代價的爲教育付出。所謂的教育付出,就是從幼兒園開始大把的投入。各種技能的培訓班,各種文化課的培訓班,各種競賽等等,都讓孩子參與,只爲能夠在升學的時候加分超過別人。似乎這些孩子生下來的目的就是爲了成績,爲了好學校,爲了好工作。所有人都在趨之若鶩的爭搶優質教育資源,卻沒有一個人想過什麼是優質教育資源?大衆化的優質教育資源,就是有一羣能夠讓優秀生的成績變好的人,優秀生變成了高升學率,變成各種榮譽,成就各種名師,形成各種名校。唯獨沒有教育的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只針對成績優秀的學生,與其他的學生根本沒有關係。爲了優質教育資源所有的家長都帶着孩子逃離農村,聚在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地方,卻不知道這種做法爲孩子的一生的幸福埋下了禍患。

孩子從小就開始遠離了家鄉,擠在一個很小的房子,爲了所謂的讀書。孩子所有的童年就是學校讀書、課外補習班寫作業,特長班培訓等等,唯獨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哪怕和父母在一起喫一頓飯都是奢侈。父母爲了能夠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背井離鄉去掙錢。他們不需要學習做家務,不需要學習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說洗衣服、做飯等等。因爲在父母的眼中這些都是小事,學習纔是大事。家長爲孩子把這些小事要做完,孩子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學習上。更不要說讓他們接近大自然,讓他們參與農活勞動等等。所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大學,找上一份好工作。卻不知道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呢?這些被家長安排了成長的孩子,沒有豐富的童年,沒有同伴,沒有愛好,只有成績。等到實現了好工作之後,他們就會迷茫,就會懷疑人生。如果沒有能夠找到工作,註定就一事無成,變成好喫懶做的人。這個時候,家長會感到孩子的不爭氣,抱怨孩子沒有能力。卻從來沒有懷疑過家長自己,孩子現在的所有頹廢的表現不過是以前家長欠孩子的償還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