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經的風采

     網絡上經常看到南師講解經文的文章,原因有二,一是南師經書講的多,人們常見的經書他幾乎都講過,二是他的粉絲多,向網絡推介他的文章的人也就格外多。因此,人們就有機會隨時領略到南師講經的風采。

        這裏欣賞的一個片段是網名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推介的《南師開示: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全文如下:

        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你看這個佛經,討厭吧!都是什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着!還只是一點影子啊!———《金剛經說什麼》

        南師講經的風采從這個片段可以窺見一斑:

        一是不受原文約束,善於另闢蹊蹺。《楞嚴經》原文是這樣的,“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通俗的解釋,應該承上文之意,順下來就是真見見到見明、暗、空、塞的那個“見”時,真見不是見明、暗、空、塞的那個“見”;真見還要超越見明、暗、空、塞的那個“見”,見明、暗、空、塞的那個“見”無法與真見相比擬。然而通俗的解釋畢竟落俗,南師反過來一講,就立見不凡。

        二是不受原意束縛,善於另賦新意。《楞嚴經》的原意,是通過對人們熟知的看見這個功能進行辨析,以此引導人們領悟本心本性。第一次辨析,用盲人與明眼人在沒有光線的地方,看見的同樣都是黑暗爲例,明確了“能看見的是心非眼。”見見之時這幾句話,是第八次辨析,顯見離見,引導人們把見明見暗見空見塞的見也放下,本心本性的真見,也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的第一個見,自然就會顯露出來。然而,這畢竟是釋迦牟尼兩千多年前的看法,現在應該與時俱變,眼睛看見纔有新意。

        三是不受語文規則拘束,隨意自由發揮。按照漢語言的規則,“所”字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代表接受動作的事物。比如這裏的所見,是指看見的事物,然而,如果按照這個規則,說話難免受限制不靈活,因此,南師敢於突破一切窠臼,“所見”同時也有“能見”的作用,推導出眼睛這個“所見”不但能見萬物,而且“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這樣一講,就有了特別的獨到之處。

        四是聲東擊西,善於顧左右而言他,“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的意思雖然語焉不詳,卻順便點了一下禪宗命門。其中“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虛雲老和尚經過近四十年的艱苦修行求證,機緣成熟,契合了空如來藏境界,在南師看來,這僅僅有點明心見性的影子,虛雲這個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之衆的高僧,修證到此只是有了一點談禪宗的資格而已,可見南師講法,句句高深莫測,耐人尋味。

        由於不拘一格,不落窠臼俗套,發揮起來百無禁忌,因此,南師講法就形成了天馬行空,獨往獨來;高屋建瓴,深不可測的獨特風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