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知道我們都有着結構缺陷時,會更理解與從容應對一些事

【日知錄】知道我們都有着結構缺陷時,會更理解與從容應對一些事


今天聊聊“結構缺陷”這個話題吧。


緣起事件是最近工作中遇見一個任務協作,按說約定了交付日期,且已經對過一次,前置一個節點去詢問進度的時候發現協作方互相以爲彼此在做,而實際上都沒做,於是趕緊推着把需求落地。


上午開會時和同事聊到這個事情,彼此交換想法後我還沒往深處想。


下午我在盤點事情的時候,腦子裏蹦出一個相似的事兒,於是我就問同事那事兒的進度如何了,忽然對方一個激靈,發現給忘了還。


那一瞬間我把上午的交流又翻出來回憶了一下——


主觀上來說,一個人很難說故意要忘事兒,故意要挖坑。


但實際上,一個人會遇見很多事情,而遇見的事情一多,就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決策癱瘓,一種是線程丟失。


前者指,一個人就不知道該做哪件事了;後者指,一個人可能就忘了有些事了。


這個似乎是進化刻在我們基因裏的——


求存第一,所以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同時,大腦似乎也會是不是清一清內存,一些事情就直接被清走了。


想明白這一點,既然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結構缺陷,那就得有應對辦法。


上午交流的點在於,最終目標是把事情做成,那爲了確保節點的可控性和質量,那就分批設置核檢節點,及時反饋。


用機制保證事情的進度和質量而非單純依靠全然的信任。


從這件事再多挖掘一層,有兩個視角——


一個是爲什麼我潛在知道需要去核檢,但是沒有真的行動。


一個是爲什麼我不怎麼喜歡別人追我進度。


對於前者——


一個是因爲信任,因爲覺得都當面說過且還寫進公開日程了,不至於這個交付不了。


第二是這個不是我在直接管,我大多數時候是以間接提醒的方式來說,但是沒有很明確的問進行到哪一步。


原因在於,以前在類似的事情上遇見過不好的反饋,大概就是“不是說什麼時候嗎,現在還沒到,你老催幹嘛……”


兩個原因裏,第二個我比較在意。


而對於我自己,我也是類似的原因。


覺得說,咱倆說好了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你問我催我給我一種很強的不信任我的感覺。


當然,現在再跳出來看,可以有多元解讀。


如果說最終爲了做事,可以有辦法化解這種阻礙點。


最明顯的是,那種情緒交集點是出現了預期之外的進度管控,確實容易讓人不舒服,如此一來,對策就是,提前約定多個反饋節點,只在反饋節點上去問,也算是一種兩全其美了。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