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老師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裏面包含了他漫長25年的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李老師從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經驗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書中的教育理念,彷彿一道曙光出現在我的面前,解除了我多年的困惑和迷茫,使我清晰地看到一條屬於我的教育之路。這條路就是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溫暖每一位學生的一生,用寬厚仁愛的心去關注每一位老師的日常。這種博愛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也不是短暫的,而是深入到工作的細枝末節,深入到老師的心靈深處。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師必須具備童心、愛心、責任心,具有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的情懷,需要自己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每天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於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等要求。

讀書悟人,名師的成長經歷,讓我看到了差距;名師的經驗體會,開啓了我的智慧之門;名師的獨到見解,引發起我的認識與反思。我反覆品讀,細心揣摩,悟出了李鎮西博愛教育的一些精髓。下面我粗淺地分享一下自己的幾點感悟。

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把童心視爲師愛之源。教育者必須放下架子,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保持和諧一致,學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感受。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爲知心朋友,也是學生的好老師。而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愛心與童心”是李老師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爲李老師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

李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真正認識到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我們要保留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爲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纔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爲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師愛,首先應是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雖然容易,但是裏面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十分深刻的,一些不經意間的行爲恰恰就是師愛的表現,當我們爲學生付出真愛時,我們也會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懲罰只是一種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師用愛心去把握懲罰的“度”。教育之愛絕不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

“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作爲教育者李鎮西老師是一位非常幸福的人,而他的幸福則來源於他對學生無私的愛。他說:“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讀完這書我暗下決心,要向李老師學習,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三、用寬容和智慧對待後進生。

愛和尊重是成功地對後進生教育的前提。“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要繼續充滿熱情和信息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

教育工作有着枯燥重複的特點,每天要面對大量繁雜、瑣碎的學生問題,若不能以平常心態對待周圍變化的事物,久而久之脾氣會變壞。如果不能剋制自己,憑主觀臆斷妄下結論,會挫傷學生自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失控,導致心理失衡現象。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邊教邊學,隨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有敢於認錯糾錯的勇氣。我們只有寬容學生的錯誤,給他們愛,用自己的美好心靈去醫治其心靈創傷,用精神甘霖去洗滌他們思想上的污漬,他們今後纔會寬容別人的錯誤。所以我們要拋開一切“面子”的事,從學生角度去思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將一觸即發的矛盾緩衝過來,增進師生情感。

在李老師看來,轉化“後進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寫了許多相關的有價值的教育論文乃至教育專著。李老師之所以把關注“後進生”做爲科研目標,是因爲素質教育充滿了對人的尊重,素質教育的要義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就必然要面向爲數不少的後進生。李老師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他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採用10種有效的具體方法: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對手競賽;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幹部;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

讀了他的後進生轉化手記——我和萬同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對待萬同那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難!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李老師讓萬同代表班級在全校進行國旗下演講的情節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爲了不失去教育萬同的機會,李老師不斷鼓勵萬同,讓萬同連寫三稿,最後抓住“班級的愛就是祖國的愛”用這一句閃光的話爲題教育學生,利用自習課和下午放學後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最後終於讓萬同信心十足地進行了演講,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掌聲,一個學生的愛國之心,自尊自愛之情也因此形成。作爲一個好老師,對於問題學生,要找到更適合他的教育方法,更快地爲孩子引領一條適合他們學習、成長的道路。

四、不斷超越做最好的自己。李鎮西老師說:“我所謂的‘做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所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強調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在序言中,李鎮西老師的這一段話也令我回味無窮:“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任的教師。”這是寫給他的學生的,也是寫給他自己的。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爲,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嗎?“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教育的極致就是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理清思路,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有所進步。

《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對我是一次精神洗禮,一個智慧的寶典,一個你我隨時可以求助的良師。從現在開始,我會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努力超越自己,做學生心中最好的老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