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願你成爲更好的自己 ——論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二、暢通交流渠道

當我們作爲人父人母,回頭兒時,那時的我們希望如何被對待,今天,我們就要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更適合的方式教育他們成長、成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網絡授課時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愛心,然而,他們之中有很多人焦慮了:“快開學吧,再這樣下去我要抓狂了!”不知在看的各位是否有同感,哪怕您是一位教育工作者。這裏我特別想問一句:“難道孩子回學校了,您就不用焦慮了嗎?”

甚至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家長惡狠狠地對孩子說:“我管不了你了,去學校讓老師管吧!”

家裏,父母二人、一個孩子,教室裏,一位老師、四五十個孩子。

試問:僅憑老師一己之力,她要如何面面俱到,把每一位孩子教育成家長您想看到的樣子?

“跳水皇后”郭晶晶曾坦言:只有我能將最好的留給孩子。

在她這裏,沒有動輒幾百萬的教育經費,更沒有“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就該被嬌慣的豪門理念。她只要有時間就會自己帶孩子,每天接孩子上下學、去學校開家長會、帶孩子參加社會活動,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她還說: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所以,我想說的是,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回到家後他表現如何?取決於我們的家長朋友如何去做。

家校共育,學校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家長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核心是營造共同體文化。只有學校和家長的理念協同,才能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展現孩子更好的一面。

那麼有人問了,什麼纔是理想的家校共育,我覺得有這兩個方面——

一、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家校共育理念的一致性,需要學校爲家長提供層層保障,也需要家長的周密配合。比如疫情期間,學校藉助“釘釘”開展空中課堂、作業提交等,家長則需實時監督孩子的完成情況。

除此,學校定期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邀請專業領域的家長爲孩子們講解課堂外的知識,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大腦,而且有助於培養和諧的親子關係。

每月的《紅楓林》,也成爲家校共育的良好平臺,它讓越來越多的家長了解學校的文化、瞭解我們的孩子,從而願意參與到孩子的學習活動中。

二、暢通交流渠道

小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清北夢,而清華大學教授劉瑜說過:我們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內卷時代,教育也被內捲了,孩子們面對的不只是課堂上、作業上的壓力,還有同學間的、家長間的“無聊”攀比。此時,當家長焦慮、不安,甚至無所適從,可以通過微信、QQ等及時與老師、學校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

傳統的“家校互訪”也可借鑑,讓老師走進家庭、家長走進校園,家長、老師同頻,孩子受益,從而實現和諧雙贏的願景。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每個孩子都不單獨屬於某個家庭、某所學校,而是屬於這個社會。所以,家校共育,育的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爲他自己,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