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的大掃除

前天發了個朋友圈,立即就有兩個原來的同事問現在在哪上班呢,我說在家歇着呢,然後就說肯定是我老公賺大錢了,我說然鵝並沒有啊,同事表示不信,怎麼也是家裏不缺米纔會這麼任性吧。

然而也沒有啊,只是沒有到喝西北風的地步罷了,說起來工作十幾年的人都會有些積蓄,那些想要FIRE的人上千萬的家產還是沒有安全感,還嫌不夠,信誓旦旦等到攢夠多少的時候就可以了。但是事實上,到了那個時候還會想要更多,因爲只要身體沒壞永遠可以賺更多。

有個小故事,大意是一個農夫爲了養家努力耕田,勤苦勞作,但是收成並不是很多,天神被感動,跟他講我可以分你一塊地,你從現在開始跑,天黑之前,你能跑到的土地都可以歸你,於是農夫開始拼命地跑,每當他快要跑不動時,他就在心裏對自己說,我再多跑一些,我就可以多留些土地給子孫後代了,於是他一直不停地拼命跑,拼命跑,終於在天黑之前累倒了,再也沒有起來。

有道政治題:馬克思指出 ,在共產主義社會, 勞動是()。

A.人們謀生的手段

B.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閒的手段

D.完全由個人自由選擇的活動

正確答案是B。

也許正因爲我們不是共產主義社會,大多數人的選擇估計是A。

然而馬克思也說過關於勞動異化的理論,當然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勞動的異化性的一個明顯的表現是,只要對勞動的強制一消失,人們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樣地逃避勞動”。馬克思認爲勞動構成了人的內在本質,但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者的勞動不是自覺的、自由的勞動而是被迫的、被強制的。異化勞動使生產活動變成對人說來僅僅是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產勞動變成動物的活動..異化勞動的結果是:人從屬於自然的本質被消減了,取而代之,人變成了異化的人,成爲社會生產大機器上的一環,凡是有利於這個社會生產目的的特質被無限增強,而無用的特質則被消減。所以現在流行工具人一說,越來越多的人努力把自己訓練成合格的工具,這樣纔可以符合社會機器的需求。

好像扯遠了,還是回到自己,裸辭三個月,我都做了些什麼呢,我確實感覺到了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我做了三個月的“大掃除”。

首先要清掃的是我的家,如果說完美的家是什麼樣子的,我想它應該不用很大,但是很清爽,每個角落都是自己喜歡的物品,而不是礙手礙腳用處不大但是又不捨得扔的傢俱或是物品,現在都流行斷舍離,清爽的居所也會讓心也跟着清爽,按照近藤麻理惠的說法甚至能改變氣場,讓人的心境行爲也會爲之改善。但其實斷舍離是相當難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家裏有那種連超市小票都不扔、特別敝帚自珍的倉鼠級家屬,我的斷舍離只能停留在表面,家裏的衣櫃、儲藏間、房間裏到處都充斥着我想清理但丟掉就會引發世界大戰的不順眼的東西。所以除非是獨居,要想完全按照個人喜好來生活還真是難。

其次要清理的就是我的大腦,如果大腦也是一個房間,那麼這個房間雖然表面還湊合,其實看不到的角落裏到處堆滿了陳舊的灰塵油垢,就像我媽媽的碎碎念,就像那些販賣焦慮的公衆號每天在你腦子裏撒一點噁心的垃圾,就像上班時那些讓人窒息的固定模式,就像那些時不時跳出來讓自己灰心喪氣的思維方式。

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想要頭腦清明,必須接觸新鮮的思想,新鮮的營養。上着班的時候,大腦基本也沒太有空閒的時候,空閒的碎片時間也被一些碎片信息所淹沒,也沒時間讓自己徹底做個梳理。所以這幾個月算是終於有了時間,畫畫,看書,聽節目,偶爾也看些電影。從一開始聽看理想APP裏王瑞芸教授講的西方美術史,到後來梁文道道長的八分,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播客節目,你會能感覺到這些是讓人充實併成長的養料,你會感覺到能夠從那個舊的窠臼裏一點點地爬出來見到更廣闊的世界,雖然這幾個月哪裏都沒去,只在離家方圓幾公里的區域活動。但是會覺得心更寬了,而不是以前每天在格子間裏感受到的那種動彈不得的逼仄。好的畫面需要留白,人的生活也需要留白,留出哪怕是發呆的時間也是必須的。

毛主席說解放思想,我們都覺得自己思想其實很解放啊,比起上一輩我們不知道要開放多少,然而每個人都會有個根深蒂固的死角,也許從小就形成了,也許是經過了漫長的成長時期形成的,它讓我們不假思索的對一些事情做出判斷或是反應,卻從未思考這樣到底是不是對的,比如我們對待家人的態度,比如我們對某些事物的成見。

最近收穫最大的一本書是一本社會心理學著作《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包含很多個層面,配偶,包括異性戀和同性戀,親子,朋友等都屬於親密關係,當然講的最重要的親密關係還是配偶之間的。好的親密關係對人絕對是一種獎賞,它能讓人感受人生的幸福甜蜜,充滿能量,無論對於事業還是健康都是有很多益處。差的親密關係對人是一種消耗,慢慢吞噬生命力,讓生活變得麻木貧乏。親密關係就好像植物的土壤,是充滿養分還是貧瘠乾旱,植物的生長狀態是絕對不一樣的。這本書講述得倒不是親密關係對人的影響,而是影響親密關係的各種因素,就像一個模型,什麼樣的輸入外加某些動態因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輸出,甚至還有時間演變的過程,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社會實證加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寫就的,你會清楚看到原來你自己是什麼類型,你遇到的關係是什麼類型,我們都是普通人類,不會逃過這些規律,所以看過之後有種幡然醒悟,原來如此的感覺。

很多書都會讓人相見恨晚,記得有個作家說過他會覺得很後怕,如果當時沒有碰巧讀到某本書,很多思想或是思考是我們個人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獨自領悟到的,那些書是別人一生思考的精華,而我們幾十元就能讀到。然而要那麼多思考有什麼用,做一頭快樂的豬不更好嗎?但是即便不知道這些我也做不成一頭快樂的豬,只能做成一頭盲目的驢,在磨房裏消耗自己的生命。在這樣的年代,能做快樂的豬倒是令人羨慕的事情,只要不會隨時有可能被拉去屠宰場。

所以清理大腦這件事情在這幾個月算是有點成效,但是也並不顯著,因爲我實實在在能感覺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跟以前一些根深蒂固的慣性做鬥爭,那些根深蒂固的慣性就包括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有價值感。還包括那些好像永遠都還不完的親情的債,像是蝸牛的殼永遠都附在身上。就像是原來的座標系已經失去意義,然而新的座標系還沒有建立,隨時都在變化之中。

最後清理的就是自己的身體,身體不需要清理,但是需要鍛鍊,好希望只要躺着就能增強體質,然而卻不能,它就像是一個機器,不運轉反而更不靈光,運轉過多也容易損傷,所以我這架破機器經常給我製造點麻煩來引起我的注意,但是又不告訴我怎麼才能讓它好好運轉的訣竅,真是讓人傷腦筋。

最後的最後當然還是關於畫畫,也許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學會了用ipad上的procreate來畫畫,拓展了材質,讓畫畫變得更容易,把各種題材都嘗試了一遍之後,我突然意識到我還是沒辦法做到自由的表達,並沒有突破什麼,我想要的跟自己目前的水平之間有着巨大的鴻溝,我的目標太散了,沒有一個集中的點,經常是淺嘗輒止,怕花很多力氣深入進去不是自己想要的走錯了方向,不像有些人,似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風格,目的是什麼,然後就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而我則是走一步看三步,越看越眼花繚亂,沒辦法照着一個方向努力,這也是讓人傷腦筋地地方。

總之三個月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沒有短到什麼都來不及做,也沒有長到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或是成果,過去幾十年多少個三個月都過去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實實在在地能感受到生活的齒輪在一點點轉動。正所謂是一種mindfullness,意識到自己在哪裏,身處什麼階段,即便是不好的處境,也能意識到這種不好是來自哪裏,而不是徒然煩惱,項飆老師所謂的把自己作爲方法也應該就是如此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