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化的實質,在於本末倒置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常會爲一些事情焦慮萬分。它就像是個無底洞,摸不着邊際。

內卷化的事情,總是披着積極的方式、用着正面的力量,一層一層、一波一波不斷加深,直到精疲力竭。

內卷化的工作,習慣於在形式上大做文章、特作文章。就好比一遇到主題活動,就會要求抄寫筆記,並且是1-2萬字的體量,甚至需要記在專門印製的記錄本上。再比如之前的脫貧攻堅建檔立卡明白卡,會被要求全部手寫,不準出現塗改痕跡,再後來就連日期也要用阿拉伯數字,並用小點隔開,不能寫年月日。

當然,學習筆記自然會有人下狠功夫去抄寫,檢查的人也會認認真真地翻看。從你會認爲它是錯的麼?當然不是。會認爲它沒有意義麼?當然不是。會認爲它多此一舉麼?當然不是。

好比一個簡單的會議。原來安排主管領導參加,結果增加了主要領導,增加了辦事員,增加了基層專幹,到最後原本二三十個人的小會變成二三百人的大會。

這些規定恰恰是披着正確的外衣,做着正確的事情,遵循着“一切都是爲了工作着想、一切都是爲了個人着想”的邏輯大行其道。

其實很多人工作的初衷,是真心想在工作中幹出一番業績的。後來進了單位,卻被要求不是抄筆記,就是拍照留痕,甚至常常填寫一些毫不相干的表格,統計一些毫不相干的數據,以至於忙碌得無暇自顧,疲憊不堪,而在業務上卻毫無寸功。

每個人都願意服從規定、按要求辦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過硬的履職本領。問題在於,即便筆記抄了、檔卡填整潔了,工作目的就達到了麼?工作初衷就實現了麼?需要爲基層羣衆解決的問題就解決到位了麼?

任何一項工作,在前期部署過程中,往往會有個“迴路”效應,一些進度會及時反饋出來,而努力工作的人也因此充滿信心,最終讓努力付出與結果收益相匹配。

內卷化的工作並非如此,既沒有結果,也不會形成良性反饋,往往太注重外在的、形式化的東西,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達到工作本來的目的和意義,或者說偏離了解決的問題、要實現的目標,結果成了本末倒置。

克服內卷化,要克服經驗主義和官僚主義,既不刻意把高標準、擴大範圍、增設條件,也不片面追求高大上、花裏胡哨的標語版面集聚成堆,讓原本捉襟見肘的行政經費更加雪上加霜。

克服內卷化,不僅要撥雲見日,更要刪繁就簡。要緊盯結果導向,讓工作內容圍着結果轉、圍着長遠轉,提升工作實效,優化工作方式,靠制度規範,從實際出發,學會隨時覆盤,從全局角度進行審視,通過不斷修整最終達到應有的目的。

克服內卷化,要保持足夠的政治定力和工作自信。既不被額外的工作要求打亂了工作節奏,也不自己想當然地強加一些額外的要求,而是要結合層級不同、崗位不同、責任不同,對工作流程和具體任務進行分解把控,把上級的責任擔起來,讓下級的膀子摔起來,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互爲補充。

克服內卷化,需要真行動、下真功、見真效,需要從自身做起、從當下做起,需要政府、社會、市場的共同發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工作更加充滿活力,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