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的实质,在于本末倒置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常会为一些事情焦虑万分。它就像是个无底洞,摸不着边际。

内卷化的事情,总是披着积极的方式、用着正面的力量,一层一层、一波一波不断加深,直到精疲力竭。

内卷化的工作,习惯于在形式上大做文章、特作文章。就好比一遇到主题活动,就会要求抄写笔记,并且是1-2万字的体量,甚至需要记在专门印制的记录本上。再比如之前的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明白卡,会被要求全部手写,不准出现涂改痕迹,再后来就连日期也要用阿拉伯数字,并用小点隔开,不能写年月日。

当然,学习笔记自然会有人下狠功夫去抄写,检查的人也会认认真真地翻看。从你会认为它是错的么?当然不是。会认为它没有意义么?当然不是。会认为它多此一举么?当然不是。

好比一个简单的会议。原来安排主管领导参加,结果增加了主要领导,增加了办事员,增加了基层专干,到最后原本二三十个人的小会变成二三百人的大会。

这些规定恰恰是披着正确的外衣,做着正确的事情,遵循着“一切都是为了工作着想、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着想”的逻辑大行其道。

其实很多人工作的初衷,是真心想在工作中干出一番业绩的。后来进了单位,却被要求不是抄笔记,就是拍照留痕,甚至常常填写一些毫不相干的表格,统计一些毫不相干的数据,以至于忙碌得无暇自顾,疲惫不堪,而在业务上却毫无寸功。

每个人都愿意服从规定、按要求办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履职本领。问题在于,即便笔记抄了、档卡填整洁了,工作目的就达到了么?工作初衷就实现了么?需要为基层群众解决的问题就解决到位了么?

任何一项工作,在前期部署过程中,往往会有个“回路”效应,一些进度会及时反馈出来,而努力工作的人也因此充满信心,最终让努力付出与结果收益相匹配。

内卷化的工作并非如此,既没有结果,也不会形成良性反馈,往往太注重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达到工作本来的目的和意义,或者说偏离了解决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结果成了本末倒置。

克服内卷化,要克服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既不刻意把高标准、扩大范围、增设条件,也不片面追求高大上、花里胡哨的标语版面集聚成堆,让原本捉襟见肘的行政经费更加雪上加霜。

克服内卷化,不仅要拨云见日,更要删繁就简。要紧盯结果导向,让工作内容围着结果转、围着长远转,提升工作实效,优化工作方式,靠制度规范,从实际出发,学会随时覆盘,从全局角度进行审视,通过不断修整最终达到应有的目的。

克服内卷化,要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和工作自信。既不被额外的工作要求打乱了工作节奏,也不自己想当然地强加一些额外的要求,而是要结合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责任不同,对工作流程和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控,把上级的责任担起来,让下级的膀子摔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为补充。

克服内卷化,需要真行动、下真功、见真效,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的共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工作更加充满活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