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開女性斷面的筆尖——《女生徒》書感

  「真的,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苦惱,很快,我們就將成長爲大人,那樣我們今天的苦惱、孤寂就會變得毫無價值,變成笑料,或許可以成爲追憶,但在徹底成長爲大人之前,這一段漫長而討厭的時期應該如何捱過去呢?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辦,就像出麻疹一樣,除了置之不顧,人們對我們束手無策。」

      這段話正印在天社版《女生徒》的後背扉頁上,恰巧也出自這部短片集中最負盛名的同名小說《女生徒》。相較醒目的藍底白字搭配,它的內容更令我無法忽視。曾也爲苦惱的價值而發愁的我,共鳴如同春雷般激烈。當時正在書店掃蕩的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並在次日花了一個晚上讀完了它,一切都順理成章地發生着。

  我不擅長寫讀後感。儘管我能預料到接下來會出現的諸多不足之處,但只有這個道理我是深諳於心的:關於此書作者,沒有說太多的必要。畢竟相比作者本身,人們對他另有更高妙的關注點。或許連書籍本身的成就,我也因學識匱乏而無從談起。毫無準備的起草,會是什麼催使我,迫不及待地要趁熱寫下這書感?

  是我真正翻書閱讀《女生徒》時,在篇末找到了那句原話。潔月升起,繁重思索了一整天的姑娘在月下浣衣。注視着月亮,她展開了想象。在遙遠的山村,或是繁華的巴黎,也會有和她一樣敏感多思的女生,爲成長的瑣事而發愁。

  這樣的場景太有穿透力了,我一剎被女生的獨白點醒。過往一直在刻意迴避的一面被赤裸裸地揭開。儘管沒有出衆的外表,儘管沒有坎坷的感情,儘管不細膩也不優雅,儘管意識下不斷淡化性別概念,我也同不同時空的書中角色一樣,實實在在地處在【少女時代】,履行着少女所謂的“本職”,自卑,自傲,敏感,怯懦,令人們,也令自己束手無策。

  《女生徒》中並不都描寫少女。作者有長期與女性相處的經歷,對各個年齡段的女性境遇性格都有所瞭解。他柔軟的筆觸不帶有年齡和身份地位的歧視色彩,小說中的女性多爲社會邊緣化人士:平凡的女中學生,被人蔑視的私奔女,丈夫有異心的髮妻,做過偷摸勾當的女青年,貧窮低文化程度的婦女,羸弱將不久於人世的少女…或許也與作者左翼意識形態有關,他願意放下身段去關注同時揹負了性別枷鎖和階層枷鎖的中下層女性,同時也賦予了她們自尊——言生活之苦,但不盡言苦,談世俗,但不盡俗氣。

  儘管如此,要發覺她們的共性,卻還是停留在“少女”二字。人物各有各的特點,卻都懷有一顆少女般的心思。《雪夜的故事》中,春子天真地相信眼眸能貯存美景,在東京的大雪夜裏收集景象,要帶回家爲嫂子腹中的胎兒增色容貌;《等待》裏,主人公在浩大的戰亂背景下孤獨地坐在車站,爲不知名的美好事物期盼着;《千代女》和子對待不喜愛事物的的糾結,反抗,順從;《皮膚與心》的婦人在戀愛裏患得患失…那些纖細而脆弱的情感,如同蛛網般被鋪開來,在各個篇目裏,展現出生活瑣碎裏的超然與美好。

  作者並不避諱觸及人性的部分,相反,他借純樸的女性之口對人性的陰暗與複雜大談特談。而被作爲觀察樣本的,往往是男性。關於這部分內容,因人而異。小說的目的可以是“尋找正確性”,但不能是“帶着正確性”去尋找小說內容。整部小說集有不少地方都在映射作者自己,輸出的一些觀點也是他在其他小說中曾表露出過的。不論認可不認可,理解或不理解,有一點應是要明確的:作者對事物的體察能力異於常人,這樣的能力給他帶來的痛苦多於快樂,同時他自己深陷泥潭,不能自救也拒絕援助,最終被社會所不容而失去了被救贖的機會。這樣的人,在世俗看來,無疑是失敗的。作爲讀者的我們,在切身體會作者思想的同時,也不能放鬆警惕,在一些被已被社會淘汰的內容中,應保有適當的與作品的隔膜。觀察而不介入,理解但不一定接納。用思想武裝自己,在閱讀中培養堅強的神經,應對人生風雨。

  太宰治其人,譭譽參半。我的憂慮與他有重合的部分,對文字也勉強算得上有一點敏感。包括在閱讀《女生徒》時,那些細細碎碎的,可能被視爲廢話的獨白,許多是切實寫進我心底的。我坦言,雖然閱讀的篇目不多不全,但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對他被貼的一系列無意義標籤毫無興趣,卻也不避諱任何與他價值觀衝突的人與作品。

      盡力用自己的雙眼去認識世界。但一位作者,一本書適宜人羣不一定廣泛,把有限的精力投在對頭的書上,就像和磁場相合的人交往一般。畢竟,「還會有什麼,比身心舒暢更重要呢?」





在畢業季過後,終於做了一件與語文課代表職位正相關的事。

第一次公開發表讀後感,感覺寫得好差,完全沒有把書中精華表現出來,真羞恥。

如果感興趣的話,百聞不如一見,去讀讀吧。

推薦bgm(剛好日推到的):藤井久美《女生徒》,整張專輯都與日本文學著作有關聯,可以聽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