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文字

原創/朱季謙

以前讀書時常見人說,當你一直盯着一個漢字看,會慢慢發現,這個字會變得越來越陌生,彷彿已經不認得似的。

這種感覺,我曾經也有過,只是偶然有一天,當我研讀甲骨文相關的文獻後,我的文字觀似乎在那時候開始被顛覆了,或者說,得以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看待大多數漢字。

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裏,它在一點點地演變,最後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樣,然而,儘管已經進化到“簡體字”時代,但仍能在很多簡體字身上,找尋到我們先祖留下的痕跡與信息——它,爲什麼長這樣?

世間萬物,都有它的底層原理,這種原理,是構成它表象的原因所在。

當透過表象去看懂本質,可能就會明白我們肉眼看到的東西爲何會是如此。

漢文字亦如此。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底層原理與構成規則,有一些很直觀,有一些則過於複雜抽象。當理解其背後的構成原理,再回過頭去看一些文字寫法,你感受到的,可能是一個古老的聲音,一幅素描簡約的畫,一個氣勢恢弘的場景......這些畫面都是真實存在的,它發生在幾千年前,曾被我們的先祖目睹,然後以一種載體記錄下來,這種載體最初不叫文字——當然,最初也沒有文字這個概念,它可能只是一種符號,但通過一個符號,就能知道這個符號裏記錄的信息,它可能代表一棵樹,一條河,一片天空.....

我們今天是互聯網時代,記錄載體的方式已多種多樣,不再侷限於文字,還可以是照片、聲音、視頻、軟件甚至還有各種硬件,其記錄的信息是海量的。今天我們在社交網站上,若要分享我們去採果子的美好生活,我們只需要拿出手機,把採果子的場景用照片或者視頻方式記錄下來,發到朋友圈裏,別人一看,就能知道你在乾的事情,甚至還能看到你那邊的天氣如何,摘的是什麼果子,這裏面的信息已不再侷限於事情本身。但在數千年前,處於洪荒年代的先祖們,自然是沒有今天這樣的條件。

假如,他們也要給隔壁部落的朋友分享日常採摘果子的生活,那該怎麼辦呢?他們可能先找一塊可以記錄東西的木塊,然後在上面畫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是這樣的,上邊是一隻手的樣子,下邊是一棵樹木的樣子,就類似這幅圖,當然,洪荒時代的先祖們估計畫的比這更簡陋——

整個符號代表了一件用手摘樹上果實的事情。

在木塊上刻好後,就可以讓順路的夥伴們捎給隔壁部落的老夥計了。

隔壁老友看到這個符號時,可能就會知道:哦,原來老朋友最近在摘果子啊,怪不得最近都沒有空來跟我一起去森林掏鳥窩。

這個符號就是最初信息交流的載體。

慢慢的,隔壁部落的老夥計也懂得用這個符號來分享自己的摘果樹生活,一來二去,這個符號就會被大家所認可,它逐漸成爲一個信息載體,可以表示採摘那些長在樹上的東西這件事。

這個用來代表一件事的符號,在漫長的歲月裏慢慢演化,到了殷商時期,它將第一次被記錄在一塊甲骨上,真正意義上成爲一個字。這個字仍具備最初作爲一個符號的原始模樣,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一隻手,下半部分是一棵結了果實的樹木。

它是一個字,同時,也是一幅簡約的畫。

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是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它是一個“爪”字。

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一書裏,關於“爪”字,有類似這樣的解釋:“覆手曰爪,象形。仰手曰掌......”

可見,古時關於掌和爪的描述,不過就像是硬幣的正反面,通俗點地說,當手心面向可以被我們眼睛看到的方向時,這時叫掌;當手心翻過去,便叫爪。再回過頭來看“採”字時,你想象一下,我們平時摘果子,手心是不是都會習慣性面向果子的方向伸去?

這一個手勢,即爲覆手,曰爪。

而關於“採”字,《說文解字》是這樣描述的:“採,捋取也。從木,從爪。”

到了今天,“採”字底下的“木”,已然少了些許原始枝繁葉茂的畫面感,但上半部分的“爪”字,仍留有最初的痕跡:它是一隻手心翻過來的手——你看,三隻手指正在摘取樹上的葉子或者果實。

看到這裏,不妨試一下,緊盯着這個“採”字,此時,你的腦海裏是否出現了一隻手,它正在慢慢地摘樹上的東西——然後,再回過頭從表面久看這個“採”字,你還會覺得它會變陌生嗎?

當然,漢字那麼多,也並非所有字都能用同一種方式來理解其產生與演化過程。

漢字造字方式有六種,統稱爲六書,是後世關於漢字構造的理論,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前四個是屬於造字之法,後兩個屬於用字之法。這六種理論裏爭議最大是轉註,關於它的解釋,據說自唐朝以來已達近百種,至今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真正的共識,當然我也無法去領悟其精髓所在,可能一般常見的通假字,應該屬於這類用字之法當中吧。(若有能較好理解轉註內涵的童靴,不妨私聊下我,幫我解答下疑惑)

接下來,就簡單科普一下前四種造字法。

象形,換句話說,即照葫蘆畫瓢,是指用線條或者筆畫,將物體的形狀勾畫出來,直觀代表一個物體,如上文的”爪“,還有“山”等;

會意,簡單的說, 就是指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單獨漢字,將各自的含義組合成一個新字。例如,上邊提到的“採”字,還有從,衆,森等。它們都有一個類似的特點,是一種組合體,由兩個或以上象形字組合一起,構造出一個新字之意。


指事,通俗地講,是指難以勾畫事物形狀而用一種抽象符號來表示的造字方式,大多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造,進而表達其較爲抽象的意思,這點與會意字很類似,但與會意字不同在於:指事字是一個單體字,即無法像“採”字這樣拆開成“爪”與“木”,它更多的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點,或者加一橫,或者加一個圓圈等類似的改造。

指事字裏最常見的如“上下”兩字,這兩個字本來就沒有具體的東西來表示,它不像“爪”字一樣,可以按“覆手的樣子”照葫蘆畫瓢,那麼,應該怎麼表述在上或在下?我們聰明的先祖們就想到了這樣一個方式,在一條線上邊的,即爲上,在一條下邊的,即爲下——甲骨文裏的“上下”兩字與“二”很相似,後來,爲了區分,才逐漸有了今天“上下”的寫法。至於這條線,究竟是指天地之間呢還是道生“一”裏所代表混沌之意,我暫時也難以確定。

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旦,它就是在象形字“日”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在底下加了一點東西,表示太陽剛剛升起;還有“本”字,是在木的底下加一點,表示樹木的根——這些一般是單獨在一個象形字基礎上進行改造,進而產生一個可以代表較爲抽象意思的新字。

其實,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都存在一定模糊的界限。既然存在模糊之處,就會有爭議所在,這點,就不是吾等業餘興趣愛好者能夠研究定論的了。

最後,是形聲字,它是在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的基礎上造出來的,一般由兩個文或字合體而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義,叫形旁,一部分表示字的讀音,叫聲旁。例如“清”字,左邊三點水是它的形旁,表示這個字的主體意思是與水有關;右邊是聲旁,說明這個字與“青”發音一致,都應該讀“qing”。合起來指流水呈現出青色樣子,簡單說,即清澈碧綠的感覺。現在“清”字已經衍生出很多意思,如純淨之意,彷彿沒有任何渾濁一般。

每一個漢字,其背後都有它原理與規則,總而言之,在六書理論系統裏,這套系統涉及到了許許多多複雜的理論。以上也只是簡單科普與描述,若要再進一步分類,還可以分出許多過於複雜而細緻的類別,作爲一個門外漢,沒有數年的深入研究與積累,我最多也只能是略知一二。

漢字,是最爲古老的文字之一,每一個字裏,都藏着先祖們的智慧與思考。

世界上還有衆多偉大的文字,然,世間文字千萬,我獨寵漢字一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