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介紹:類星體

類星體,天文學名詞,是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爲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爲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長期以來,它總是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類星體是人類觀測到的非常遙遠的天體,高紅移的類星體距離地球可達到100億光年以上。類星體是一種在極其遙遠距離外觀測到的高光度天體,80%以上的類星體是射電寧靜的。類星體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類星體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億光年以外的距離處被觀測到。

據推測,在100億年前,類星體數量更多。類星體是一類離地球最遠、能量最高的活動星系核。類星體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度被稱爲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

2015年03月03日,中國天文學家爲主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128億光年、430萬億倍太陽光度、中心黑洞質量約爲12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亮類星體。這是人類目前已觀測到的遙遠宇宙中發光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

2015年5月,據國外媒體報道,藉助位於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於第一次發現了4個類星體齊聚的場景,這4個活躍、彼此距離非常接近。該研究團隊由天文學家約瑟·漢納威(Joseph Hennawi)領導。據介紹,這4個類星體位於遙遠宇宙空間的一個超大質量結構中,環繞其周圍的是一個巨大的由冷卻密集氣體組成的星雲。由於這種現象出現的概率只有千萬分之一,宇宙學家或許需要重新考慮類星體演化的模型,以及超大質量結構如何形成的問題。有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15年5月15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