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外不如求內

(一)

剛剛刷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想要膚淺的幸福》,同事的軟文是摘抄自文章中,“我想要的幸福,有錢有閒,喫好睡好!”一個同事在評論區說,“我一樣不沾”。同事回覆,“想了想,我也是,只能做個夢了”。

我想了想,有閒,喫好睡好,我都有了,至於說有錢,只能算剛好夠花,奢侈品偶爾買一下,其他的東西想要若不貴也會買,想喫的東西毫不猶豫就會去喫。不能算有錢,只能說夠花。

這樣看來,我的幸福觸手可及。

但是我對這篇文章,看到的重點卻不是這句,而是“作爲普通人,不想逼自己太狠,既然無法昇天入地,沒必要整天探尋人生意義。

活着,好好活着,本身就已經是意義。”

也許,這就是每個人年齡不同,閱歷不同,看到的不同面吧!

(二)

每次教研討論時,總有老師會問,“什麼樣的課算好課?”

以前我的答案是“講課的人舒服,聽課的人舒服,該講的內容都講了,就算是一節成功的課”。

後來網上搜了各個大家名家的看法,發現每個人都不同,有人認爲,“好課要有四個聲音,鼓掌聲,笑聲,討論聲,質疑聲”,有人認爲“有人,有料,有趣,有變”,有人認爲“能提出問題的課就是好課”,還有人認爲“多年後,學生能回憶起來的這堂課就是好課”,還有人認爲“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就是好課”……

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給好課下了定義,細細想來,每個人說的都有理。

以前我認爲相互舒服就是好課,現在我認爲,回頭想想自己上過的課,覺得哪一節課是你講的最好的,你印象最深的一節課,這節課其實也能算一節好課。

哪裏有那麼多的標準呢?尤其是語文課。語文的主題都是隨着時代的變化在變化,更何況是好課的定義呢?何必要強求一個公認的好課標準呢?追隨自己的心,多問問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就像《初入職場的我們》中的小梁一樣,剛開始詢問各種前輩各種經驗,反倒把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弄的沒了一點痕跡,變成了別人的傳聲筒。直到新人的加入,有了鬥志的自己才找回了原先的自己。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滿足老闆的要求,而是滿足客戶的需求。

當老師最終的目的不是爲了功成名就,不是爲了桃李滿天下,而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成爲真正的人。

所以與其去問,去看各種好課的定義,反不如去問問自己的學生,對哪一節印象深,以此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真正屬於自己的好課。

求外歸根不如求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