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外不如求内

(一)

刚刚刷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想要肤浅的幸福》,同事的软文是摘抄自文章中,“我想要的幸福,有钱有闲,吃好睡好!”一个同事在评论区说,“我一样不沾”。同事回复,“想了想,我也是,只能做个梦了”。

我想了想,有闲,吃好睡好,我都有了,至于说有钱,只能算刚好够花,奢侈品偶尔买一下,其他的东西想要若不贵也会买,想吃的东西毫不犹豫就会去吃。不能算有钱,只能说够花。

这样看来,我的幸福触手可及。

但是我对这篇文章,看到的重点却不是这句,而是“作为普通人,不想逼自己太狠,既然无法升天入地,没必要整天探寻人生意义。

活着,好好活着,本身就已经是意义。”

也许,这就是每个人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看到的不同面吧!

(二)

每次教研讨论时,总有老师会问,“什么样的课算好课?”

以前我的答案是“讲课的人舒服,听课的人舒服,该讲的内容都讲了,就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后来网上搜了各个大家名家的看法,发现每个人都不同,有人认为,“好课要有四个声音,鼓掌声,笑声,讨论声,质疑声”,有人认为“有人,有料,有趣,有变”,有人认为“能提出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还有人认为“多年后,学生能回忆起来的这堂课就是好课”,还有人认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好课”……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好课下了定义,细细想来,每个人说的都有理。

以前我认为相互舒服就是好课,现在我认为,回头想想自己上过的课,觉得哪一节课是你讲的最好的,你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这节课其实也能算一节好课。

哪里有那么多的标准呢?尤其是语文课。语文的主题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更何况是好课的定义呢?何必要强求一个公认的好课标准呢?追随自己的心,多问问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就像《初入职场的我们》中的小梁一样,刚开始询问各种前辈各种经验,反倒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弄的没了一点痕迹,变成了别人的传声筒。直到新人的加入,有了斗志的自己才找回了原先的自己。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老板的要求,而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老师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功成名就,不是为了桃李满天下,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所以与其去问,去看各种好课的定义,反不如去问问自己的学生,对哪一节印象深,以此找出适合自己的风格,真正属于自己的好课。

求外归根不如求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