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三個關鍵詞,看懂伊藤博文一生的政治軌跡 所謂“文明”“立憲國家”和“國民政治” 明治時期的政治軌跡,及重要政治轉向 伊藤博文與清末改革,和他的韓國統治

伊藤博文這個名字,我們太熟悉!1895年的《馬關條約》,使其深深烙印在我們屈辱的近代史上。

以至於在大多數國人心中,伊藤博文的形象都相當不咋地。

但神奇的是,作爲明治維新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近代日本國家框架的構建者,日本學界和言論界對伊藤博文的評價也不高。

著名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評價伊藤博文是“沒有哲學的政略家、沒有思想的現實主義者”。這與伊藤極高的社會聲譽之間,形成明顯的落差。

瀧井一博教授的這本《伊藤博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爲伊藤“正名”。作者詳細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試圖挖掘出政治家伊藤博文所隱藏的思想。

該書2010年出版之後,在日本學界受到好評,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獎”,並引發了日本對於伊藤博文形象的再討論。

與自己的老師伊藤之雄那本囊括伊藤博文公私生活、涉及其整個生涯的傳記相比,瀧井一博的這本著作,更加註重去發掘作爲“政治思想家”的伊藤博文的可能性。

作者認爲,伊藤的思想體現在三個關鍵詞上,即“文明”、“立憲國家”和“國民政治”。他在政治上的多次轉向,包括他一生的行動軌跡,都可以從這三點出發去闡釋。

所謂“文明”“立憲國家”和“國民政治”

伊藤博文出生於日本“幕府時代”末期的1841年,青年時代與井上馨等其他幾個青年,一起受長州藩祕密派遣,赴英國留學,被稱爲“長州五士”。

這次偷渡留學,雖然時間很短,匆匆結束,但足以讓年輕的伊藤博文,初步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

在伊藤的心目中,這種文明的“國家形式”(國家體制),只能是立憲國家。他就是要在立憲國家這個容器裏,加進國民政治的內容。

於他而言,所謂立憲國家,應該歸結爲國民中心的政治體制;反過來,這種體制也要求國民應該受過教育,而具有文明的素質。

瀧井一博認爲,伊藤博文後來就是以這三個要素的三位一體,來雕琢明治國家體制。

因此,其最終的樣態可以稱爲“知型國制”,不斷追求這一國家形象的伊藤博文,可以稱爲“知性政治家”

明治時期的政治軌跡,及重要政治轉向

首次留英回國後,伊藤博文作爲“交際家”被認可,超越身份地活躍在藩政治的最前沿。明治維新後不久,伊藤提出了若干制度的建議,逐步完成從交際家向“立法者”的蛻變。

這個時期的伊藤,沉迷於文明,具有主張急進改革的冒進革新官僚的一面。

而1971年至1973年跟隨巖倉遣外使節團出訪歐美各國,伊藤目睹了文明政治的脆弱,促使他由冒進主義者向漸進主義者轉變

之後,他在日本作爲政體調查的專家登場,以漸進主義設計制度,進行旅歐憲法調查,制定《明治憲法》,深入參與到日本維新改革的進程中。

1900年的立憲政友會,被認爲是伊藤政治上一次重要轉向。

在此之前,伊藤是超然主義的提出者,與政黨政治保持着距離。此次組建政友會併成爲首任總裁,被很多人認爲是對超然主義的變節,是政治上的沒落。

瀧井一博在本書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伊藤博文一貫的政治哲學是:這個世上的存在是變化無常的,政治也應隨之不斷地改變。

從理念上闡述,立憲政治雖並非需要政黨,但現實的問題是,沒有政黨的立憲政治是不存在的。如果政黨不可避免,則必須改良它。

作者還進一步追蹤了伊藤博文的政友會理念,即——非“黨”是“會”,伊藤心中描繪的政友會的本來樣子,不僅是實現政策的政治團體,還具有近乎今天智囊團的性質。

總之,“文明”、“立憲國家”、“國民政治”是伊藤博文政治思想的核心,漸進主義的秩序觀和知性的性格,是伊藤身上的重要標籤。當然,伊藤的知性,更多的是一種“實學”,是經驗主義的、實用的知識。

伊藤博文與清末改革,和他的韓國統治

本書的最後兩章,還分別探討了伊藤博文關於中國的政治觀,以及他在韓國的統治。

伊藤博文訪華,上學時我們的歷史課本里都學到過。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期間,伊藤博文遊歷中國,受到了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的推崇,並被光緒帝聘爲顧問。變法失敗後,還幫助梁啓超逃亡日本。

作者在書中提到,伊藤博文在中國遊歷的收穫,一言以蔽之,即政治經濟分離的中國觀

具體來說,伊藤博文認爲,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是各自獨立的,在政治方面中國將會延續現在的混亂狀態,經濟上卻會產生很大的潛力。

關於中國的維新變法,伊藤博文持保留態度。他認爲戊戌變法正是葬送在過於激進這一點上,並指出中國政局中,無論是改革派還是守舊派,他們的變革都太過激進。

這似乎再次印證了伊藤博文的漸進主義理念。

至於伊藤博文擔任韓國統監的這段歷程,毫無疑問是失敗的統治,甚至可以用晚節不保來形容。

作者認爲伊藤博文本身是一個不重視民族主義的政治家,在日本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伊藤博文就一貫反對排外的愛國主義。在他看來,像民族主義這種不正常的情緒,隨着文明的進步也會自然而然地化解。

擔任韓國統監後,正是因爲對民族主義的認知不夠充分,最終成爲其統治韓國的絆腳石。

他這種過度的主知主義思想,是其作爲政治家的侷限性,不僅得不到韓國人的理解,在日本,也被看成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政治家。

以上,是我對《伊藤博文》這本書的簡單介紹,當然只是蜻蜓點水,只說了個大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下原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