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苟且,也要偷生

文/木棉之秋

我所處的階層,不過底層勞苦大衆。我看到的人生基本是苟且,從青少到耄耋,沒見過誰有什麼詩和遠方。

不苟且,又能怎麼着?

你去教室看看,那些本該鮮活的生命,臉上的倦容和眼底的迷惘,你能看到什麼詩和遠方?你問問他們,什麼是詩和遠方?他們心底最遠的遠方,就是考上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有個好日子。這不就是家長和老師十幾年來給他們灌輸的美好遠方嗎!

可憐的是,目前有許多孩子,以他們的能力,看來是達不到那世俗世界裏的遠方了。

可悲的是,有些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學,甚至985、211之類的,就擁有了詩和遠方?一二三線城市,除了土著和官、富子弟,他們要想擁有自己的安身之地,得揹負着多少年的高額房貸?被這基本的生存條件壓制下的年輕人,用什麼來談詩和遠方。不過是從讀書的大山底下逃生,又被壓上了謀生的大山罷了。

問問中年人,累得像狗一樣的中年人,詩和遠方在哪裏?工作、家庭,老人、孩子,人情往來……哪一樣是可以放得下的?忙碌的陀螺,詩和遠方在哪裏?

有句罵人的話——豬狗不如。其實吧,還真的如此。問問看,有幾人能像豬狗那樣,不用刨食而不餓肚子的?社會底層的中年人,你停下試試,不勞碌試試?如果命運再給你降個災禍(而非大任),看你能有多殷厚的家底,能撐得起多久?

所以,疲於奔命人們,誰都逃不了苟且。這集體焦慮的社會,你除了苟且,詩和遠方在哪裏?

能把眼前的日常苟且好,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然,人之所以比豬狗高級(不過,這也許不過是人類的自以爲是。誰又能否認,豬也許是智者,狗比某些人更有人味。不過這是另外一話題,暫不表。),還得講究精神享受。所以,除了苟且,也還得學會偷生。

所謂偷生,就是在你謀生的勞作之外,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可做。有人麻將,有人垂釣,有人高歌,有人舞蹈,有人遠足,有人閱讀,有人畫畫,有人寫作……總之,讓自己的心在勞作之餘,有個可以安放的地方。

一個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那種專注與投入,就是身心的放鬆,就是對自己的慰藉與疼愛。

人生短短几十年,殊路同歸。我輩芸芸衆生者不過如草芥如蜉蝣,那種生命之輕感覺讓你頓覺人生無望、生命蒼涼。生命本無意義,所謂的意義不過就是你自己對生命的體悟。

所以活着不該僅僅就是活着。在從出生到離世的這條線段上,沿途應該有我們自己熱愛的風景,而我們能夠適當地放慢腳步欣賞,並能在這條風雨泥濘之途中享受到生命的美好。

這樣,纔不枉活着一場吧。

不必拾人牙慧高唱什麼“詩和遠方”,能把當下苟且好,並能給自己的心找到一塊安放之地,就很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