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總覺自己委屈和有理

昨夜聽了一夜故事,婆媳的、姑侄的、父子的、舅甥的、夫妻的、兄弟姐妹的,一個人周圍所形成的人際關係間的故事在一夜裏幾乎聽遍。聽完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爲何受委屈的總是我?爲何他們能那麼過分?

妻子怨怪丈夫的姐姐沒有以德報德,禮不尚往來,太沒有情味;侄女怨怪姑姑明明不缺錢卻逼迫自己快快還錢,就連兩三天的時間都不容寬緩;妻子怨怪丈夫脾氣差,沒有責任心;父母怨怪孩子不上進,遇事不能圓融而利己的處理;孩子怨怪父母干涉過度,什麼事都要說說;姐姐怨怪兄弟們冷漠、算計……

這是一個隔三差五就得外出聚餐的家族,這是一個隔三差五就得發生齟齬的家族,這是一個似乎人人都對對方不滿意的家族。既然別人都不對,都有問題,那自己爲何還要與之密切往來呢?爲何他們人人都有怨卻不老死不相往來呢?

作爲聽衆,我有無奈,更多的卻是羨慕。感覺他們都是用勁來生活和與親戚相處的人。如果真是涼薄無情,就沒有糾纏,也沒有怨怪和氣憤。這又是一個有問題的家族,他們都在時時刻刻觀察別人的對錯,卻不會去反思自己的所爲。於是,缺點被放大,相處少了和諧。但這又是一個“臭味相投”的家族,雖有問題,卻能帶着問題繼續“友好”來往,無關利益。真是神奇的組合。這難道僅僅因爲“親戚”二字?說不清。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和親人相處呢?我們與“外人”相處時大多能把握好尺度,而與親人相處時卻經常因爲沒處理好“度”的問題而產生很多的矛盾。向外人尋求幫助被拒,只是失落;而向親人尋求幫助不得,則會怨恨。我想這是因爲我們心裏有期待,有憑恃親情的理所當然,而這理所當然一旦沒有實現,則會傷心生怨,綜歸是因爲“情”。父母和孩子的矛盾表現形形色色,但尋根究底卻因爲“愛”。別人孩子有錯誤可以接受、悅納,別人孩子有優點總能放大去看;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有意或無意忽略其優點,放大其缺點,美其名曰,以促其更加進步而不至於輕易驕傲止步。

如果我們對親人們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失望,也就能和諧相處。可能做到如此卻也說明你對親情本就失望,或者你本就遠離親情,是親情的旁觀者。這似乎比身處其中整日生氣怨怪還要更可悲可憐些。

相互怨怪吧,不時吵吵鬧鬧吧,這樣也挺好,至少大家還身在親情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