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一: 生活的意義)

前言

第一本書看到66不想看下去了, 越看越白話, 有湊字數的嫌疑, 非要湊88個

讀書計劃的第二本, 是著名的 <自卑與超越> , 本來第二本是 <烏合之衆>, 但是看了幾頁, 實在是很難啃, 可能我還太過初級, 於是看的這本書, 看完了第一章發現說的很有道理, 字字扎心

書籍信息

書名: 自卑與超越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 中國婦女出版社

正文

作者生平

作者真的是很傳奇的人物, 你也可以自行百度, 這裏簡述一下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是奧地利人, 出生於商人家庭, 生活富裕, 家人愛好廣泛, 但是作者的哥哥很優秀, 活潑好動, 惹人疼愛. 讓作者感到自卑, 認爲自己又矮又醜. 但是他友善又隨和, 他的父親寵愛阿德勒, 常常鼓勵他 阿德勒, 你不能害怕任何事情, 鼓勵阿德勒.

阿德勒從小患有脊柱炎, 導致身體虛弱, 行動緩慢, 在他三歲時他的弟弟在他身邊去世, 他小時候被車撞過兩次, 導致她對死亡特別恐懼, 5歲時又得了肺炎, 在痊癒後, 他決定當一名醫生來幫助他人.

他的妻子是一位俄國人, 比較獨立, 而阿德勒相對保守, 所以兩人生活並不和諧, 但是還是走到了最後

因爲阿德勒待人友善, 不拘小節, 所以朋友很多, 所以認識了弗洛伊德, 是另一位心理學家, 從此進入了心理學

阿德勒的觀點是, 由身體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自卑, 不僅可以摧毀一個人, 還能讓其自甘墮落或引發疾病. 但是合理的看待, 就可以讓自己奮發圖強, 積極進取, 彌補缺點, 走向成功

同時, 他認爲人類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 希望自己變得強大

還認爲兒童天生具有自卑感, 因爲他們身體弱小, 當兒童利用自卑感逃避生活時, 就會出現神經問題. 自卑不是心理變態, 而是在追求優越時的正常表現.

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 認爲人類的行爲都是出於自卑感以及對自卑的克服和超越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現實生活是具有意義的, 人在生活中, 並不是單純的體驗環境, 而是以他們對人類的意義去評判事物

如果有人排除事物的意義而只去關注環境, 就會孤立自己, 脫離人類. 人類的存在無法脫離生活的現實, 自我封閉毫無意義

當人遇到挫折時, 總是會問: 人的意義是什麼? 活着是爲了什麼? , 對於這種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這個答案不需要口述, 從這個人的言行舉止就可以看出來. 你的性格決定了你的態度和生活的觀點, 而性格是自己養成的, 是自己對事物的理解.

所以, 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多少會包含謬誤, 但是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沒有人是真理, 因此不能說誰誰的理解是絕對錯誤的, 因爲對個人而言都是相對正確的, 但是要注意, 只要堅持普遍的標準, 那麼我們就能得到科學的理解, 得到相對於人類而言正確的意義.

人生總要面對的三個大的問題, 所有問題都繞不開這三個終極問題

  • 人類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 現階段人只能生活在地球表面, 生活範圍是有限的, 同時又心存希望, 人必須發展才能生存下去, 才能延續. 這是每個人逃不開的問題, 每個人都是人類這個羣體的一份子, 人類其實很脆弱, 所以爲了生存, 人會去努力強化自身
  • 每個人都是無法獨立生存的, 人類是一個整體, 一個人無法存活, 只能走向滅亡, 單獨人無法完成目標, 也無法延續生命, 因此人總是需要合作, 我們和他人是互相聯繫的, 爲了生存, 我們必須合作, 所以我們需要讓自己的感情與與他人合作相適應
  • 人類有男有女, 這是人類延續必須面對的問題, 無論是誰, 無論男女, 一生中都無法繞開愛和婚姻這個問題, 而每個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的選擇不同, 他們的選擇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他們的行動就是他們認爲的最佳的解決方法

這三個問題引申出三個問題:

  • 怎樣在地球自然環境的限制下生存
  • 在人海中, 如何給自己定位, 相互協助, 發展共贏
  • 如何進行自我調節, 適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依賴於兩性關係的事實

個體心理學將人的所有問題歸爲三大類: 職業, 交際, 兩性

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答精準的揭示了每個人對生活意義的理解.

比如說有一個人, 他缺乏愛情, 在工作中不積極, 不喜歡交朋友, 認爲人際交往是令人痛苦的, 這樣會我們會認爲他成功的機率不高, 他認爲: 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免受傷害, 把自己封閉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另一個人, 愛情美滿, 交際廣泛, 朋友多, 善於協作, 工作有成, 那麼這個人就是善於成功的, 他認爲聲明的意義就是懂得發現別人的價值, 讓自己發光發熱, 爲社會做貢獻

對人生的意義的理解, 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 都有一定的共同性: 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等失敗者, 之所以失敗, 是因爲缺少友情, 對社會冷漠, 在處理問題時, 對合作缺乏信心, 不尋求他人的幫助, 認爲人生是以自我爲中心, 他人無法分享自己的成功, 這種心態, 就算取得了自我認爲的成功, 實際上也只是虛無的優越感, 這種成功只有對自己纔是有意義的, 對他人完全沒有意義.

自我意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真正的意義是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 同樣的, 我們的目的和行爲也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都爲成功而奮鬥, 但是如果不明白成功是建立在爲他人做貢獻的基礎上, 那麼就會出現錯誤, 而且, 自我意義是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的, 也就是禁不起實踐的檢驗

真正的人生意義是具有普遍性的, 就是可以與他人共享, 並且大多數人可以接受. 我們可以發現, 在生活中, 對於某個問題好的解決方法同樣適用於他人, 當我們將某個人稱爲 天才/偉人的時候, 必定是這個人對社會有貢獻, 對社會有益. 所以, 人生的意義是 對整體作出貢獻. 他們都是珍愛他人並且善於合作的人, 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可能有人會問, 如果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關愛和合作, 如果我總是以別人利益爲重, 那我自己呢? 我自己的利益誰來保證呢? 誰來回報我呢?

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因爲只有爲別人考慮, 爲別人做貢獻, 纔會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同時會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爲若要實現目標, 必定會提升自己, 進行實踐. 舉個例子, 在愛情和婚姻中, 如果我們想要讓對方感受到辛福和快樂, 肯定會提升自己, 讓自己變得更好, 同時尊重對方, 爲對方奉獻. 如果自我獨立, 只會讓自己變得盛氣凌人, 令人生厭.

再進一步, 我們還會發現, 人生的真諦在於奉獻, 我們可以發現, 所謂的遺產, 就是前人留下的東西, 其中被稱讚的遺產, 必定是對他人有好處的, 這些前人就是在奉獻. 他們都領悟到了人生意義, 反之, 有些人逝去時什麼都沒有留下, 這種在歷史上沒有絲毫痕跡, 就像風一樣逝去了.

但凡被大衆認可的宗教, 無一例外也是推崇爲人類做貢獻的, 都推崇普渡衆生的思想.

在人一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對人類意義的探索. 在小時候, 人對社會沒有經驗, 不知道人生意義.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 在到我們5歲的時候, 其實我們的行爲模式已經養成了, 這樣會導致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人生意義, 這樣就可能出現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已經養成了錯誤的習慣, 就會導致我們可能會通過錯誤的方法得到錯誤的人生意義. 但是這並不代表已經無藥可救, 只是說如果已經得出了錯誤的人生意義, 即使他們因此遭受了不幸和痛苦, 也很難去改變, 但是如果你重新思考, 並對自己的認知加以修正, 就會改變現狀. 探尋到真正的人生意義, 讓自己走的更遠.

有人的童年是不快樂的, 痛苦的, 但是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種是千方百計的擺脫困境. 在他的心中, 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一定要努力加油, 改善自己, 讓我的孩子不像我一樣"

反之則會自甘墮落. "老天爺對我真殘忍, 所以我爲什麼要對別人好呢?"

還有一種則是走向極端, "我童年就這個樣, 所以我見不得別人好, 我喫的苦很多, 所以我做什麼都是情有可原的"

由此可見, 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是與個人的行爲綁定的, 如果不改變思想, 行爲是不會改變的.

每個人的經歷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 但是會對其命運造成影響. 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對人生的理解, 單身我們可以通過解讀人生境遇來改變自己

成年人中的失敗者, 很大部分是因爲小時候就沒有對人生意義有正確的理解, 並且一直受其影響, 他們無法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就是爲社會做貢獻, 除非有人引導, 否則會一直的以自我爲中心. 這本來會導致變得自傲, 然而因爲小孩子沒有安全感, 反而會變得自卑, 因爲被排擠變得內向, 認爲自己不會對社會造成任何貢獻.

而對於身體不健康的孩子也是這樣, 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 那些有困難的孩子在克服困難的同事, 也會激發自己巨大的潛能

有不少傑出人才身體上有缺陷, 甚至因此英年早逝, 但是他們留下的貢獻是巨大的, 但是這總歸是少數, 更多的缺陷者因爲沒有正確的引導, 變得越來越自卑, 牴觸與外界接觸. 以自我爲中心, 這也讓我們明白, 他們因爲過度的關注自己的缺陷, 讓自己產生了無形的壓力.

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也會導致人生意義的曲解, 他們會認爲他們的願望就是法律, 因爲他們總能被滿足, 而不需要自己付出. 但是當他長大後, 發現他不再是人羣中的焦點, 便會不知所措, 覺得別人對他有所虧欠, 同時, 之前習慣了索取而不付出, 導致沒有自立的能力, 不知道自己能做該做什麼. 不懂的與人相處, 尋求合作. 而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直接求助別人.

被過分的寵愛的小孩子很可能會在長大後變成危險人羣, 如果讓他們與別人合作, 他會覺得不滿, 甚至會惡意的搗毀這件事情, 如果他們得不到別人的呵護和關心, 便會認爲他人在背後使壞. 導致與很多人爲敵, 如果別人不贊同他的行爲方式, 便認爲這是欺辱, 這樣會導致與周圍人都是敵對的.

受人冷落的兒童同樣會出現問題, 因爲他們不會與別人合作, 不懂得關心, 當他們遇到困難, 就會不願意求助他人, 導致失敗, 同時在看到社會冷漠的一面時, 就會認爲社會一貫如此, 他們會懷疑別人, 同時無法相信自己

在小孩子出生後, 母親的最初任務就是讓孩子一出生就感覺到對自己的依賴, 然後幫助孩子慢慢的將這種依賴的範圍擴大, 直到周圍的環境, 如果不這樣, 不讓孩子對周圍一切感到興趣, 很可能就會讓孩子對社會不感興趣, 不善於合作.

我們發現, 對於不受重視, 總是孤獨的孩子, 通常缺乏對人的依賴感, 也不會與人合作, 導致失敗.

上面的說明, 證明了, 對於孩子來講, 過於被溺愛, 身體殘缺, 被忽視, 都會導致心理出現問題.

人在睡夢中壓力很小, 所以在夢中性格會毫不猶豫的表現出來, 學會解析夢境很重要, 因爲夢中的事情總是最真實的你所做的事情, 夢其實是在告訴你, 看, 這就是你得到的結果

兒童早期的記憶對我們的生活有直接的影響, 因爲這是我們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最初印象. 也是我們主觀印象的開始. 對人生觀的建立有重要影響.

性格是可以被改變的, 我們可以通過培養自己的勇氣和樂於合作的精神來改善孩子錯誤的人生觀

要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因爲孩子在受寵時總是變得自私與自大, 當他們長大後, 該缺點會愈發的放大, 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 術業有專攻, 沒有一個人是全知全能的, 複雜的事情通過合作會有更好的結果.

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人生, 這是我們的事情, 我們應該感覺到做起來得心應手,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 我們自強不息, 應當有推陳出新的義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