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人靈魂激盪的話……

  • 理性思維的定義:是爲了達成人生目標,先設定合理目標,基於目標和信仰採取恰當行動,並堅持合理證據支撐,最終實現人生目標最佳思維方式。 理解:一個人越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動,他的幸福和快樂程度越高。想增強理性思維能力,可通過後天學習習得

  •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 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 設定目標才能享受此刻。順其自然不可行。目標能激勵我們,給生活注入活力。實現目標不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幸福,但是實現目標的過程卻可以。 自我和諧的目標和自我和諧的旅程,共同組成了快樂的所在。

  • 注意力都放在結果上,無非就是恐懼和逃避。不要把問題看成結果,要把問題看成過程

  • 阿德勒說過,每一個人的童年經歷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因爲生命的意義不由狀況決定。 由自由意志決定。 我們如何解釋事件,如何詮釋現實,就賦予生命以何意義。 你可以說,童年是一種創傷。你也可以說,童年是一種提醒。 你有了不同的理解,付出不同的行動,就擁有不同的結局。 人是行爲者。不是反應者。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怎麼迴應外在的刺激。

  • 請不要丟失了對社會底層的感知能力, 也不要丟失了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 如果可以,請善待每一個人的高度。

  • 看到和君總裁王明夫的一段話,寫的挺好,分享給大家:

    • 大多數人對喫苦的含義理解得太淺了,窮不是喫苦,窮就是窮。喫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喫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爲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的聚焦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無效社交、無意義的物質消費,已經在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本質上是一種禁慾能力、自控能力、堅持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 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做出成績變得富有得人,往往比窮人更能喫苦,否則他就不可能白手起家。你會發現,這些人富有之後,還是比你勤奮,還是比你能忍受孤獨,還是比你能延遲滿足,還是比你簡單純粹。
    • 人生活到最後,都是漸漸與世界和解的過程,慢慢變得淡定從容。
  • 往後餘生,請記住尼采的這句話: “親愛的,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爲好歹你要失去它。”

  • 人生一世,短短三萬多天,往者不可追,來者尤可諫

  • 村上說:“當你用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裏那些看似無趣的小事時,就會收穫一份份小小而確定的幸福,從而覺得生活美好無比。”要多留意生活裏的小確幸

  • 白巖松說過一句話:“生活中只有5%比較精彩,也只有5%比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過。而人都是被這5%的精彩勾引着,忍受着5%的痛苦,生活在這90%的平淡之中。

  • 大多數人,彷彿一片落葉,在空中翻滾、飄搖;極少數人,如同天際之星,沿着固定的軌跡運行。 —— 悉達多

  • 目標不是無根之木,不是無源之水,看似對未來的洞見,實是由當下的展開。

  • 夢想,纔是最真的現實。不是現實支撐着你的夢想,而是夢想支撐着你的現實。

  • 人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爲力的時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爲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 到底爲什麼堅持? 很多人在奔着明確的目標心無雜念前行,還有很多人,他們愛上了自己堅持的姿勢。 這又何妨呢,人這一輩子,總是需要去堅持一次的。被自己感動也好,讓別人爲你驕傲也罷,都不枉了。

  • 九型人格呈現出豐富的人性:腹區的血性,心區的感性,腦區的理性,還有在此之上連接彼此的靈性。有靈性的血性是力量,有靈性的感性是慈悲,有靈性的理性是智慧。沒有靈性(靈魂)把握方向,血性會成爲暴力,感性會成爲矯情,理性會成爲冷漠。找到靈魂,發揮天性,是我們此生的功課。

  • 當我們跟自己本體有了連接,就會有智慧去平衡外部的事情,不再執着。身體的智慧高於頭腦的智慧

  • 不害怕失去什麼,反而才能淡定

  • 說話讓人舒服,做事讓人安心,在權衡利弊後,始終選擇善良。

  •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了,也就死了

  • 執着於你的舒適地帶,從某種意義上即選擇了死亡,沒有變化,沒有運動,是死亡的象徵。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贏得任何一場戰役都需要不斷地與自己進行鬥爭。與自己的萬千情緒鬥爭,與自己的各種慾望鬥爭,與自己的軟弱,惰性,劣勢不停地鬥爭下去。 ——核聚只觀望自己人生的人,很難對努力這個詞有很深刻的認識。試着去了解別人的人生,才能找到正確的努力座標。偉大的人都付出過超乎常人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神話故事的背後是一抹心酸。 ——核聚

  • 只有開始行動纔會產生幹勁,幹勁是行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優秀的人不需要等待學習的狀態,而是到了學習時間,自然會進入學習的狀態。

  • 重新與大自然、你的心靈和你的內心世界連接起來。這個世界需要醫治者,和那些使用心靈解決問題的人。你的心靈比你的大腦強大一百萬倍。 —— Jerome Jarre

  • 有多想要纔能有多少所得

  •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 因爲他一睜開眼睛, 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張愛玲

  •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 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着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一一宮崎駿《千與千尋》

  • 目標的意義在於提供一種生活所必要的張力。 有句話說,沒有航行目標的船,每個方向都是逆風。目標爲人們生活提供了方向,它讓人活在現實中,不至於混淆幻想和現實,因此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目標。

  • 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最高形式的智慧

  • 沒有目標的努力,是難以長久地堅持的 我們要想對的起自己的努力,想要讓自己的努力 獲得結果,就一定要設立目標。 你想要自己在哪個方面獲得成長?你想要自己 個月獲得多少收入?你期望半年後的自己是怎麼 樣的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設定好目標,用目標來指導行動,每一步才走得意義。

  • 無論當前在做什麼,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抽出一點精力,做有積累,有沉澱的事情。時間是裁決者,它會爲你的正確堅持付出酬勞,也許是幾年後,十幾年後,也許是下一家公司,或者下下家公司。

  • 什麼是正確的事情,就是有積累,有成長,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事情。

  • 沒有志向,人生是一艘沒有帆的船,在海中無方向的飄蕩。人永遠在成爲自己所期盼的樣子

  • 體驗是獲取認知的最佳方式,講故事是爲了讓聽衆獲取更多的體驗

  • 人生的旅途,苦與樂總是相隨, 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 ——賈平凹《願人生從容》

  • 算命先生也看不清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都只是走在自己有喜有悲的路上......

  • 自悟|人們總是會做超出預期的期待,其實現在的一切就值得珍惜,比如孩子教育,不要讓自己的期待綁架孩子,盡心去做,不過度苛責就好

  • 學習的過程就是糾錯的過程,再經歷一次次失敗後獲取的能力

  • 如果老闆一直只跟你談理想,不跟你談錢,那你可以把他炒了,因爲他跨越了你的生存需求。 麪包還沒有呢,談詩和遠方有何意義?

  • 村上春樹說得好,“感情,不聯繫就會淡,不珍惜就會散。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不只是看山看水看風景,還要多與人聯接,體驗不同的思想和個性之美!

  • 原則:不要做無效的思考,思考必要有結果;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無限的;做事有效高效極度認真

  • 降低對自制力需求的絕佳方式:停止於開始之前

  • 投資也是人生頂層設計的必學課程

  • 相信篤信的力量

  • 明白怎麼沒做成一件事的,這個特別重要。我們就知道了努力的標準。有標準,看到差距,只要有意願,那都是好辦的。最怕就是不知道自己哪裏不對,渾渾噩噩的,還以爲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 要記得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每一次都是一樣的。你只需要不斷重複那個過程,一點一滴踏踏實實的學下去,那些明確的點滴會匯聚起來,形成知識之流。 ——核聚

  • 人與人的差別在於,有些人任憑自己的人生成爲賭博,而有些人則是經過痛苦的深思和踏實的行動,把握了自己的命運。這種把握點滴進步的能力會與日俱增,終會有排山倒海的力量,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核聚

  • 生而爲人,我們是有選擇權的。許多事情我們都可以選擇不做,乾脆的不做。但是,一旦選擇了,就必須懷着極至心態,牢牢把握住任何自己可以把握住的點滴,力圖把事情做到極至,點滴也必然是極至。結果順其自然,但至少無怨無悔,至少磨鍊出幾分大氣魄。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磨鍊自己,不成事都難。這樣的人不成事,天理難容。 ——核聚

  • 用腦和不用腦,其實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差不多的。

  • 執着於你的舒適地帶,從某種意義上即選擇了死亡,沒有變化,沒有運動,是死亡的象徵。

文章內容來源與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