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宋朝進行時(209)蒙面戰將

上一篇[歷史]宋朝進行時(208)文學天團](https://www.jianshu.com/p/e8dc77bc683d)

第十六章 悲愴的名將

209◆蒙面戰將

有宋一代,成名的武將屈指可數,狄青屬於其中一個。

狄青和楊業、岳飛一樣,在民間具有深遠的影響力,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仍保留着祭祀狄青的廟宇。他的各類傳奇故事也和《楊家將演義》《說岳全傳》一樣,廣泛出現在戲曲、評書、影視劇中。當然,流佈在民間的故事總免不了虛構附會,要認識真實的狄青,我們必須從汾州西河的狄家社村說起。

關於狄青的家世,有一種最牛的提法,稱他是唐朝名相狄仁傑的後人。只可惜,這個說法是狄青當上大官後“考證”出來的,事實上,狄青的真正出身並不顯赫,用他自己的話說是:

“我本農家兒郎,出自畎畝,一時遭際,安敢自附梁公(狄仁傑被封梁國公)”

狄青,字漢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生於汾州西河縣(今山西汾陽市)的一個普通農家。

狄青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單一,主要內容是種田幹農活,雖也曾讀過一點書,但止於識文斷字,離科考做官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十七歲那年,狄青在當地縣衙裏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也只是一名低微的小吏而已,朝九晚五打打雜,別無他用。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沒有奇蹟發生,他很可能就此平淡地過完一生。

沒成想,三年以後,少年狄青居然見到了皇帝趙禎。

天聖五年(1027),朝廷招募軍人,狄青報了名。在宋朝,當兵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但狄青卻非常向往成爲一名軍人。他平天生就對行軍打仗感興趣,平時非常喜歡騎馬射箭,自學了一身好本領。

狄青被招錄入伍後,由於長得高大魁梧,騎射本領過硬,他被選編進了禁軍拱聖營。拱聖營是負責宮廷宿衛的部隊,離天子最近。

當年五月,趙禎親自檢閱宿衛禁軍,狄青得以第一次見到皇上。不過,當時的狄青,還只是衆多禁軍士兵中的一員,他只能在遠處悄悄地看上一眼。而正當狄青目睹聖容的時候,一批同齡人成爲了天子新寵。

大家往前翻一下就會發現,天聖五年,也是朝廷的大比之年,那一年,韓琦、包拯剛剛考上進士,韓琦正好和狄青同歲,當年的狀元叫王堯臣,他也只比狄青大五歲。據說,王狀元跨馬遊街的時候,狄青和一幫新兵蛋子都參與了圍觀。

這種學渣圍觀高考狀元的場景,當然充滿了羨慕嫉妒恨。有士卒看着春風得意的狀元郎,心裏直犯酸意,湊近狄青耳邊感嘆:“你看看人家,都已經是狀元了,而我們還是一個小卒,做人的差距還真大呀(窮達之不同如此)。”

狄青聽了卻不以爲然,回道:“將來指不定誰更有出息呢?”

狄青的回答,立刻引來了衆人的一番鬨笑。

從當時的社會情況看,狀元幾年纔出一個,一入仕途幾乎個個高官,進宰執班子的概率都在30%以上,而武將想要進入宰執班子那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更何況狄青還只是個無名小卒。

所以, 在大多數眼裏,狄青想要逆襲狀元王堯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從天聖六年(1028)到景祐四年(1037),狄青在禁軍中一干就是十年。那段時間裏,他的人生軌跡沒有半點上揚的跡象,幾年來,他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大頭兵。

寶元元年(1038),三十一歲的狄青終於熬到了出頭之日——元昊稱帝。

爲了增強抵禦西夏,朝廷決定抽調部分禁軍到西北作戰。這個消息,對大多數禁軍士卒來說,屬於天大的壞消息。宋朝的禁軍雖然號稱最精銳的軍隊,可到了趙禎的時代,早就退化成了最草包的軍隊。長期以來,禁軍士兵過着安逸的生活,平時的操練都成了兒戲,很多將士甚至連馬都不會騎,射出去的箭只能達到二三十步遠。就這麼一羣大爺兵,平時當個儀仗隊都夠嗆,別說上陣殺敵了。讓他們去西北和兇狠的党項軍隊作戰,那不是要他們的小命嗎?

然而,狄青卻很興奮,他早就厭倦了京城裏按部就班的生活,渴望能殺敵立功,找到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

事實證明,一個人若想有大的成就,必須專注地幹自己擅長的事。狄青剛到西北的第一年,就因爲在一次戰鬥中立下大功,連升四級,從一個軍中小校擢升爲右班殿直(相當於連級幹部)。

狄青打仗極其勇猛,每次作戰都要批頭散發,戴上恐怖的青銅面具,然後一馬當先帶頭衝鋒,殺起人來如砍瓜切菜。久而久之,連兇悍的党項人都知道,宋軍也不是個個窩囊,有個敷着面膜衝鋒的怪小子就很恐怖。

狄青因爲作戰勇敢,又富有膽略,被人推薦給了范仲淹。范仲淹對狄青十分欣賞,不但予以重用,還特授他了一本《左氏春秋》,並勉勵說:“爲將帥者,如果不知道古今之事,那麼只是一個匹夫(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耳)!”

狄青沒有辜負范仲淹期望,在征戰之餘潛心研究兵法,逐漸成爲一名智勇雙全的將才。

四年裏,狄青經歷大小二十五戰,先後八次中箭,屢立戰功,到了慶曆二年(1042),狄青已官至鄜延路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從五品),由一個普通士兵躍升爲一名高級將領。

從總體上看,宋朝和西夏的作戰敗多勝少,但這並沒有影響狄青的發揮。在局部戰役中,狄青憑着自己的勇略,還是取得了不小的勝果,很多時候,他成了宋朝西北戰線的救火隊員,哪裏出現了險情,他就趕到哪裏去堵漏。

短短數年間,狄青名聲鵲起,成爲宋夏之戰中難得的亮點。狄青的名氣越來越大,趙禎開始頻繁地在奏章中聽到他的名字。這個幾年前寂寂無名的殿前小卒,趙禎自然沒什麼直觀印象,此時他卻對衆口稱讚的狄青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

趙禎非常想親眼見見狄青,本打算召他回京一次。無奈西北戰事喫緊,離不開狄青。最後,趙禎只能命宮廷畫師給狄青畫一張像,送到開封去。趙禎拿到狄青的畫像,龍心大悅,連聲誇讚:“狄青,就是我的關羽張飛(朕之關張)啊!”

宋夏議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狄青繼續在西北駐守。到了皇祐三年(1051),狄青獲封彰化節度使,官至從二品。第二年,狄青又榮升爲正二品的樞密副使。

短短十三年,狄青實現了由一個普通士兵到宰執大臣的華麗轉身,在崇尚文治的宋朝,這不啻爲一個天大的奇蹟。

再次回到京城,狄青終於揚眉吐氣,他的傳奇事蹟很快成爲衆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按照宋朝傳統,凡是當兵的人臉上都會被刺字,狄青也一樣。這無疑是一種身份低微的象徵,可現在狄青已經是朝廷二品大員,臉上仍然掛着刺字總是說不過去。直到有一天,連趙禎都看不下去了,規勸狄青,弄點藥水,把臉上的刺字給去掉。

狄青卻拒絕了趙禎的好意:“陛下憑功勞拔擢臣,不問我的出身門第,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爲臉上的印記。我想讓所有的將士知道,只要拼死報國,朝廷自會用高位,我願意用臉上的印記,去激勵前方的將士,所以我不敢奉詔。”

狄青的回答讓趙禎大爲感動。

趙禎器重狄青,言官御史們卻並不友好,狄青剛被任命爲樞密副使,他們就一致提出反對。言官御史們反對狄青,倒不是嫌他出身寒微,而是忌諱狄青的軍人出身,擔心因此破壞了“以文制武”的立國傳統。

不過爭議並沒有持續太久,趙禎很快就免去了狄青的樞密副使職務。當然,趙禎並沒有失去對狄青的信任,只是因爲他要賦予狄青一項更重要的任務。

嶺南發生叛亂!

剛脫下戰袍不久的狄青又要躍馬疆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