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思想與家庭教育

1.  情緒與教育

    養人,我們應該向中醫裏面的很多思想去求教。養人養心,中醫很重視人的心緒與疾病的關係。同樣的,教育問題也和人的內在情緒有着直接的決定性的關係 。

    我們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包括我們和孩子交流的語言的張力是否能夠促使孩子發展自我,都取決於我們的情緒。比如我們現在說孩子什麼,他都不聽,這說明我們內在的情緒本身就缺乏一種張力,我們自己的情緒有問題。我們自己的身體弱,打錯的拳沒力量。我們愁眉苦臉的,不可能讓孩子內心產生熱情 。

2.  把好情緒帶給孩子

    人的情緒,中醫抽象出七種 : 喜、怒、憂、思、悲、恐、驚 。

    孩子學習不好,一般是由後面三種情緒狀態“悲、恐、驚”決定 。

      “悲”是消極,被動,不積極,這樣的孩子容易對自己形成不良預測,容易悲觀。孩子不是說寫不好作業,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我怎麼樣把作業寫好,而是寫不好作業老師會怎麼樣罵我,家長會怎麼指責我 。

      “恐”是由悲這種消極情緒導致的恐懼心理。他恐懼的東西越多,對他的智力發揮影響就越大。孩子從小被嚇得多了,一直要嚇唬下去的孩子,就會變成智障。我有一次講課,講我那個“大兒子”,就是被這麼嚇出來的,下到什麼程度呢?大到什麼程度呢?北師大心理學院給他測的就是一個智障的孩子。我養了幾年之後養好了,沒問題了,很陽光了。

      “驚”也是孩子學習心踏實不下來的一個原因。我們父母,尤其是孩子越小的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受驚嚇。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驚嚇,驚嚇之後會發燒。六歲以下的孩子,睡覺的時候拳頭攥的緊緊的,都是受驚嚇的。情緒一熱一涼的人,容易造成孩子內心的驚恐 。

    我們爲什麼會出現悲、恐、驚呢?前面四個字,“喜、怒、憂、思”,一般是我們家長的狀態,或者是我們教育者的狀態,教育者如果經常喜怒無常、焦慮,這就是“憂” 。

      “思”就是考慮,考慮問題考慮得太沉重,整天愁眉苦臉的琢磨。本來沒什麼事,讓他一琢磨就變複雜了,琢磨成有事,一個小事讓他琢磨成了大事,大事琢磨成死局了,就沒辦法了 。

    孩子很優秀,不要過喜;孩子一時不好,不要過憂,也不要輕易對別人的錯誤產生怒氣 。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狀態就是七種氣。中醫特別強調氣,我們對別人的錯誤,爲什麼要熱情的寬容?就是爲了降低不良情緒帶給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 。

      喜、怒、憂、思,我們家長儘量不要表現出這四種情緒。我特別提出來母親情緒的平和,平和就保證不會把這四種不良情緒帶給孩子。平和的情緒是孩子心靈需要的最好營養 。

3  . 注重身心平衡

    身心平和也就是身心合一,是指我們心裏想做的事和我們的行爲表現是一致的。在家你要是覺得一件事你做起來彆扭的時候就不要去做了,那是一種病態的釋放,你自己覺得說話別扭的時候就收住。做事覺得彆扭的時候,這事就已經錯了,是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在去幹擾孩子。你自己覺得彆扭,就是身心不一的時候,你做事的方向可能是錯誤的。

      有多少人在努力的教育孩子,這個努力就是身心不一。身心平衡的人他會以一種非常平和,柔和的狀態去跟孩子相處,去引領孩子,不努力不刻意。就像身體好的人他不用解釋他自己的身體,滿面紅光的,精神煥發,精氣神很好,他不用說自己身體有多好,你走近他,感覺這人身體真好。如果是個病秧子,你不用走近他,老遠看,走路一步三晃的,這就是身心不一 。

4 .  注重整體和因果相應

    病人有病相,爲什麼要從內在挖掘我們家長心裏的這些東西呢?心裏有病竈,臉上有別扭,臉讓人看着彆扭的人心裏都有一些病竈。病竈是什麼自己化解不開,自己認識不到的東西。注重整體的人,不只是看病,庸醫看病就只看到病,而良醫看的是病裏面的人的存在,完整的人 。

      什麼叫完整的人?我們怎麼把孩子看成一個完整的人?要發展性的看孩子。不要把小孩當小孩養,那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你至少要站到孩子30歲的年齡看現在對他教育的內容 。

      你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孩子30歲的時候能不能立起來這是你的終極目標。你不要把一個小孩當小孩看,他不小,是你小。把小孩當小孩看,是用自己的侷限把孩子作爲一個不完整的人 。

      中醫還關注人與環境中的因果相應,我爲什麼要強調父母的狀態?孩子的成長和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有一種相應的因果關係。就是孩子身上的問題是由他的環境滋生出來的,你怎麼改變孩子的問題?要先改變環境。怎麼樣去改變環境?就是從我們家長內在哲學體系的認識上入手。這是我堅持家庭教育的一個內在的哲學體系 。

5 .  父母要忠誠於對孩子的教育

    教育者要忠誠於被教育的人,對被教育者內心的感受要真誠,而不是執着於方法,對某種教育方法有執着情緒 。

      談教育方法、執着於教育方法的人,實際上把教育做到了一種死局裏面。對被教育者內心感受的真誠度,就是要求教育者忠誠於被教育者,我們忠誠於孩子就是忠誠於自己的將來,忠誠於孩子的將來,忠誠於未來 。

    家長爲什麼要超越現實?超越眼前孩子帶給你的困惑,超越了才能夠對一個完整的人負責任,對一個完整的孩子的內心的發展負責任,而不是執着於方法。對某種教育方法有執着的情緒,這不是教育要追求的東西 。

文章內容選自皇甫軍偉——《家庭教育的捷徑以心養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