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老年人多半是在醫院搶救的病牀上死去,理智選擇什麼方法呢?


在“今日頭條”的“回答”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說:老年人多半是在醫院搶救的病牀上死去,理智選擇什麼方法呢?我目睹了身邊不少這樣的例子,我覺得這是個比較敏感、比較殘酷的問題。

人生的最後結局,真的是有很大比例是在醫院度過的。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可說是“經常”發生。有的是至親的人,有的是親戚朋友,還有的是同事鄰居。常常是頭幾天還看着好好的一個人,突然就聽說到了醫院,甚至沒幾天就說“走了”。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人作爲自然界的一員,其生命是有“週期”的。也就是說,“生命”不是無限的。按照生命理論的學說,組成人體的細胞是在不斷分裂中走完自己的一生的。而人體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細胞組合體。當細胞分裂到了最後階段,人體的各種機能便開始衰老。及至量變到質變,生命就會終結。這就是我們比較忌諱的“死”。

人的壽命理論上有200年之說,但實際上,自然狀態下,大約在70至80歲左右。這與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有很大關係。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機能已經是“不堪重負”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生與死從來都是一對矛盾體。沒有“生”,也就沒有“死”。而沒有“死”,“生”從何而來?

沒有“生”,也就沒有“死”。這句話好理解。而沒有“死”,“生”從何而來?這句話如何理解?小到微觀世界,大到宇宙蒼穹,至今爲止我們理解的“世界”都遵循着“誕生即死亡”,“死亡即誕生”的哲學定義,不管我們怎麼“認知”,我們今天是不是不見當的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塊土地是不是我們的先人“慷慨死去”留給我們的?

扯了這麼多,無非是說,人的生命以及生命的長短,其實是“天註定”的。是宿命,也不是宿命。我們沒必要去糾結。人到了老年,身體機能“日薄西山”,哪有不生病的?生病就要住院治療。理想的情況,我們能夠從醫院高高興興出來,再“轟轟烈烈”地活一次。但現實是,我們很多老年人真的過不了這一關。不是醫術“無能”,實實在在“誰”也不能違背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律”。

那麼,當我們真的有一天躺在病牀上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知道“這一切”遲早要來而心靜如水?能做到的恐怕不多吧!相當一部分人“怕死”,這是一種“人之常情”。也有少數人十分“冷靜”,能夠坦然接受“現實”。可實際上,這“少數人”中也有不少人到最後不能左右自己的“生命”。於是,我們看到竭盡全力的“搶救”,基於孝道的“過度醫療”,讓病人成了“機器人”。

這就是爲什麼有一些“清醒”人士呼籲“安樂死”,呼籲“臨終關懷”的最迫切的“原動力”。實話實說,我現在很清醒,但真到了“那一刻”,我還能不能保持“清醒”?我還能不能對自己的生命保持符合我自己心願的“決斷能力”?我不知道。

躺着病牀上的時候,我希望醫生能夠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減輕我的痛苦,我希望醫生“醫者仁心”儘可能地治好我的病。但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真的到了“無力迴天”的時候,我希望我的至親解除自己對自己的“道德綁架”,讓我選擇一次。生,不能選擇,死,如果也不能選擇,這做人是不是也太失敗了!

好啦,一時泉湧,寫了這麼多。真心希望我的讀者們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快樂平安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