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慢就業是社會問題還是新就業觀?

01

2017年我開始接觸校園招聘業務,隨着跟一些企業HR的溝通,以及高校老師交流,這五年我聽到較多的一個詞就是——慢就業,而伴隨着這三個字常關聯的一個詞就是“問題”,比如:如何解決高校畢業生慢就業問題。

19年的時候,我接受《第一財經》的採訪,分享許多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現狀,以及應對策略,目前還有整版的內容可查詢。

而後在智聯招聘組織的高校就業論壇活動上,我們也是研討校、企、政如何聯動破解這個“問題”。

如今到了21年畢業季,我去到一些學校交流,仍遇到老師“痛心疾首”的去反饋慢就業“問題”。

老師有考覈壓力、HR就業績指標,但最終就業的主角畢業生們卻並不着急,真的讓人很無奈,當然我認識到一些老師,並不是因爲就業率的考覈着急,而是真的擔心學生未來的發展。

但我近期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雜誌上,看到張莎老師的一篇文章,有了新的思考的,我們應該辯證性的去對待大學生慢就業的現狀。

02

對於應屆生慢就業現狀,我對一些高校輸出過應對策略,如建立全生命週期的生涯培訓體系,從大一開始,讓學生去了解職場、瞭解求職現狀;並且與更多的企業進行聯動,推動校企產教融合,講座、課程、班級共建、實訓基地等等。

以上這些做法都沒有錯,但我們核心還是將大學生慢就業現狀當成了統一的問題,未真正走進學生。

仔細瞭解,我們會發現呈現慢就業的學生,可分爲兩大類,除了一般認知裏消極就業、佛系、吭老的一類外,還有一類慢就業的學生有積極、清晰的生涯規劃。

這類學生,相反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如今家庭物質條件的豐裕,也給予他們追尋自己想法的寬容度。

這部分積極心態的學生主要分爲三類:

1.備戰考研或出國深造

這類學生的選擇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經歷過學習、實踐,發現自己還需要更深入的學習,並且對自身應考能力認知清晰,爲追求名校選擇考研二戰,或者不斷刷績點、刷雅思或託福成績,直到獲取滿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2.求職目標崗位明確

這類學生有自己心儀的目標崗位,併爲此不斷做着準備工作,學習所需的技能,積攢相應的經驗;也包含部分學生在考研、考公失敗後,正在積極尋找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而在此之前,不會選擇隨意投遞簡歷。

因此也有許多企業抱怨,如今收到的簡歷越老越少了,這正是因爲求職平臺的推薦機制越來越精準,以及求職者心態也有了變化。這些就業意識清晰的求職者,不再選擇海投,而是有清晰的目標方向。

3.選擇靈活就業

除上述兩種外,如今還有不少的學生選擇了靈活就業,而如今靈活就業正在被人社部門所重視,列爲新議題。

靈活就業,一定程度可以讓畢業生直接進入自身興趣和擅長的職業領域,不僅會產生非同一般的激情與動力,而且會跳過初入職場的迷茫期,迅速進入清晰高效的職業路徑。

以上這些主動的慢就業,其實並不是“問題”,相反是畢業生求職更加理性的呈現,有了更強的目標感,而時代又給予了他們可以思考、等待的機會。

03

當然,還有大量消極慢就業的學生,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類學生的認知,屬於另一極端,如過於關注自身,對外探索太少,未來選擇盲目等等。

每年逐步增高的考研人羣中不乏這類學生,盲目的跟隨,但卻不清楚自身的客觀定位,缺乏執行力,造成高不成低不就。針對這部分消極心態的學生,其實才是高校方需要重點關注。

而對於積極心態慢就業的學生而言,我們不應太過於催促、批判,雖然不鼓勵,但應給予一定的空間,畢竟職業選擇確實需要慎重。

以前我們說00後大學生佛系,如今又說躺平,貪圖享樂、物質條件豐裕,但2020年的疫情,站在一線的正是這羣95後、00後。

好高騖遠的畢業生是大量存在的,但並不代表着00後畢業生均是如此,相反需要高校、企業、社會共同去進行正向的職業價值觀引導。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上講到,“除了創新,教育無路可走;除了革命,教育無路可走”,這是革命性的轉型,而不是小修小補的變化。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範式必須進行重大變革,才能進入新時代、贏得新時代、引領新時代。落實在具體措施上,無論是積極就業還是消極心態的學生,高校需關注的一點就是學生的具體行動。

如果學生選擇考研,我們需關注其是否有在堅持複習,還是考研的幌子在寢室裏打着遊戲;如果學生選擇先學習技能,那麼學習進度如何,是不是按期完成等等,這些需要精細化,以及全程化的參與,方能做到對畢業生的精準幫扶。

創新不易,校招人數只是最後結果,而企業需要將動作不斷前置,方能對未來人才產生吸引。如今上層也在積極探索,比如對專科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1+X”證書已經推進到了第四批,變革期也給予了企業更多的入局機會。

後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1+X”證書以及我個人對產教融合的理解,期待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