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親三分客”,人際交往三原則:親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親

老母親身體不舒服,整整一天在拉肚子,兄長晚上趕過去看望,又給拿了藥服用。我距離稍遠些,沒有過去,電話保持着聯繫,知道沒有大礙,也就放心了。

第二天,兄長在大家庭羣裏發了一張母親喫早飯照片,精神狀態非常好,知道兄長一早又趕過去了,就艾特兄長道“老孃好了哈”,回答“好了”。

想了想,我又跟進艾特發了一句話,“昨晚辛苦了哈”!

放在過去,我是不會如此認真鄭重說辛苦了,畢竟都是自家人,都是爲了老孃,何必這樣客氣呢,“自己弟兄們,有啥好感謝的”。

不過,經過心理學的薰陶,以及更多來自生活實實在在體驗,意識到越是親人,越是要覺察到付出並及時說聲“謝謝”。

因爲,愛是行動,愛不是語言;不能用行動表達愛的時候,起碼要用語言表達對愛的感謝!對人家、家人的付出表達感謝,說明自己“看見”了。

這在心理學上,就是覺察到世界上沒有“應該”“絕對”“必須”,沒有人“應該”爲你付出。親人付出可能不需回報,但需要看見。

體現在人際交往中,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三條基本原則,“親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親”。

都說“是親三分向”,這是孟子說的“惻隱之心”體現,同時我們還必須意識到“是親三分客”。

過去農村人走親戚,都帶些雞蛋等禮物,親戚走的時候一定要還禮的,實在沒啥可以交換的,那就來個直接簡單的,把送來的禮物退回去一半。

還記得有親戚來了,到了家門口,鄰居大嬸認識的話,就會爽快響亮的聲音喊道,“你家來客了”!明明是親戚,爲何說客人,因爲親戚包括親人首先都是人啊!

我們習慣說“熟不講理”,是說熟人不要太客套,會顯得見外。但是到了親人這個層次,“親密無間”是需要的,而“是親三分客”,適當客氣纔是更加心理的做法!

當然,這裏的客氣不是表面的,特指心理層面的尊重、感恩。

孩子畢業季到來,提出要爲我們買個禮物。資金來源嘛,用他自己平時積攢所買的基金收益,四年時間積累下來,收益還是非常可觀的。我們覺得沒有必要,還是等到工作之後用自己掙得錢再買。

堅持要買,說是半年前就決定的,問需要啥禮物,這個方面的確沒有想到需要的,就告訴真的沒有。隨後幾天,告訴我們禮物已經買好,京東網上買的,三天後先送貨再安裝,讓我們猜猜是啥,猜對還有禮物!

我是猜不出,雖然知道拿着米尺在屋裏丈量過,因爲我一向不會買禮物,也不會送禮物,不會換位思考,不過愛人倒是猜測幾次後,就猜對了。

禮物價格不菲,倒是非常實用,非常溫馨。

上午送貨,物件較大,拆箱去掉包裝後,剛好進入電梯,又正好穿過入戶門,放在客廳沙發一側,非常合適。下午,專業人士上門組裝調試,很快就可以使用了,躺在上面享受按摩果然了得。

寫到這裏,大家知道是按摩椅了,據孩子說詳細研究比較了一番,選擇的是最好的兩個品牌之一,價位超一萬元,原諒我竟然至今還沒記住確切牌子,很汗顏,回家趕緊查看去。

對了,我問過孩子,花這麼多錢買個按摩椅不心疼啊,我都覺得呢。孩子非常真誠回覆,“我也心疼啊,要是給自己買還真捨不得!知道你們自己買也不捨得,我才得捨得給你們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