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感的排他性

這個標題有點拗口了,但我也想不出更貼切了。

事情是由一個本地的自閉症媽媽互助羣依法的。

我也是才加入了不久,一開始大家只是分享些自己孩子成長的問題,尋求意見和借鑑方法而已。

後來有幾個趁機做廣告的被拉出去了。昨天來了個自稱是心理學從業者,希望能儘自己力量幫助星星的孩子的人。

一開始,大家也沒在意。今天,她不斷的發一些講座知識,強調這些孩子很多事天才,讓媽媽們要正確對待他們。

單純的話是沒錯的,但是有缺陷孩子的媽媽早都是鐵打的了,你一個局外人跑來指手畫腳,尤其是多數媽媽自己孩子有問題,其實內心是很脆弱的,每天跟孩子鬥爭,這其中的心酸一句話是講不明白的,你一個不能體會這種感覺的人如果居高臨下一番,勢必引起衆怒。然後就是,一整個早上,羣裏幾個媽媽受不了了,開始羣攻這位自稱可以提供陪伴幫助的專業人士。

這件事讓我想起來這個話題:創傷感。

我們羣裏的媽媽每天面對自己的不同於正常小朋友的孩子,其實有很大的落差。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正常人一樣交流生活,一方面又清醒的知道這種先天性的缺陷只能干預,他不是疾病,所以不存在治癒,只是一種不同的特性,很多嚴重的孩子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說話,不交流,甚至不在乎周圍所有人。有一些能說話,但是說的亂七八糟,很難明白,或者行爲奇怪,或者理解力很差,情緒很差,難以自控,還有一些傷害自己。

所以媽媽們每天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害,有時候懷有希望,有時候又很絕望,矛盾重重。這個時候,如果有個局外人跑來說,我明白你等感受,我可以幫助你。

什麼?你沒有經受過你怎麼會明白!還想說教?就如同你不經受我的痛,妄想明白我的痛,要是擺出一副我什麼都知道的態度基本就完了。這種持續而強烈的創傷感會產生很明顯的排他性,就像一種創傷後的自我保護,強烈而明顯,甚至有一些偏激。

最後的結果,也是很顯而易見的,這位自稱專業人士的善良的志願者,被狠狠的集體鄙視,雖然沒有踢出羣,但是基本也是被禁言了。

用媽媽們的話說:我們是來抱團取暖的,你哪兒涼快去哪兒待着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