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知红楼|| 袭人判词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伺候贾母的时候名字是珍珠,深得贾母的欢心。贾母把宝玉当成心头肉,恐怕宝玉的那些丫环照顾不好,就把自己最喜欢的袭人给了宝玉,贾母觉得她“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贾宝玉知道她姓花,就根据陆游诗句中“花气袭人知骤暖”句,给她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叫袭人。这个名字后来被贾政知道了,很是生气。贾政不用想,就知道这名字是宝玉起的,因为贾宝玉就喜欢读这些“浓词艳赋”,而不喜欢读“四书五经”。把宝玉呵斥了一顿。

很多读红楼梦的人都不喜欢袭人,觉得她巴结讨好王夫人,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妾,把她看成一个很有心机的人。我觉得这都有失偏颇。我倒觉得袭人和晴雯一样,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立身行事的人。

袭人和晴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温柔和顺,心地纯良;一个本性刚烈,风流灵巧。这都是“痴”,只是类型不同。袭人之痴,《红楼梦》中是这样描述 的: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袭人一直在尽着自己的“本分”,她认为既然贾母让自己照顾宝玉,那自己就要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宝玉身上,一切都要为宝玉着想。在袭人的“价值观念”中,照顾好宝玉的生活起居,让宝玉成为当时社会中的“标准男人”是她的职责,所以她才“规谏”宝玉。

袭人的判词很简单,只有四句,前面两句说性格为人,后面两句说结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温柔和顺,是袭人的性格;似桂如兰,是袭人的为人,如桂花兰花一样高洁,如果没有桂花兰花那样的高洁,如何能“袭人”呢?一个“枉”字一个“空”字,是在感叹,感叹这温柔和顺、这似桂如兰都白白地用在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身上,一片痴情付之流水,终究水逝人空。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两句暗示袭人的结局。高鹗续写的一百二十回本里,袭人的结局和这两句不完全符合。按照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推测,应该是袭人离开了贾宝玉,这才符合“公子无缘”的话,如果是像高鹗续写的那样,是在宝玉离家之后,被王夫人宝钗等劝走的,那就不能说是“公子无缘”了。至于袭人离开宝玉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很可能是由于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优伶有福,优伶是指蒋玉涵,有福是说蒋玉涵娶了袭人。这一点高鹗是大概写对了。

以袭人的性格,她是不可能和宝玉共“生死”的,只有像晴雯那样的人,才可以和贾宝玉“共生死”。像袭人这样的人,做一件事情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就像高鹗写袭人最后在嫁给蒋玉涵的时候,也是暗含着一个“自杀”的心的,但因考虑到宝钗王夫人,所以在贾府是没有自杀,想等到自家再行动;可等到了自己家里,又怕影响了哥哥一家人,又想等到了蒋玉涵家再自杀;最后到了蒋玉涵家,看到人家一派真诚,觉得自己如果自杀了,又对不起人家。如此一来,天下竟没有她可以自杀的地方了。

你能说袭人的“自杀”是做作是虚假吗?我觉得不能。只有性格刚烈如烈火的晴雯才会一气之下,什么都不顾,在死之前与宝玉互换了贴身穿的小袄,还把自己蓄的三寸长的涂了红豆蔻的指甲剪下给宝玉作纪念。

以袭人的“温柔和顺”,如果可以一直在贾宝玉身边,那好肯定会全身心的都在宝玉身上;而如果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离开,那她也会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温柔和顺”,如果不这样,就不是花袭人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