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之死與魏郡兵變(二)

麴義與魏郡兵變

在袁紹與張燕的戰鬥結束後,《後漢書·袁紹傳》寫到了麴義的結局:

“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衆。”

麴義與這一系列事件有何關係?單從這句話來理解,可知麴義自以爲對袁紹有功,於是驕縱不軌,被袁紹召來殺死,他的部衆被袁紹吞併。

其實,麴義與初平四年(193年)三月上巳爆發的魏郡兵變有着莫大的關係。

爲什麼這麼說?我們先來看一封袁紹寫給公孫瓚的信。《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注引《漢晉春秋》記錄了這封信的內容,信裏有這麼一段話:

“前以西山陸梁,出兵平討,會麴義餘殘,畏誅逃命,故遂住大軍,分兵撲蕩,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

(這封信寫於袁紹與公孫瓚決戰之前)

信中所說的“西山陸梁”,指的是黑山賊來犯,“陸梁”有“囂張、猖獗”的意思。後面的內容,點出了魏郡兵的身份——他們是麴義的兵馬,也就是當年在界橋奮戰、立下大功的先登部隊!

寫這封信的時候,麴義應該已死。而魏郡兵變的時候,麴義尚在。

麴義的生卒年不詳,但至少活過了興平二年(195年),活到了建安初。《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

“烏桓峭王感(劉)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公孫)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相持歲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衆數千人退走。”

這是興平二年(195年)麴義與公孫瓚交戰的記錄。可知,在爆發魏郡兵變時,麴義是在世的。那他是否參與了兵變呢?這很難說。麴義的死因,有“驕縱不軌”一條,這裏的“不軌”二字,或許就是與兵變有關。

根據《後漢書·袁紹傳》的記載,麴義的結局寫於魏郡兵變、橫掃黑山、大戰張燕之後,讓人覺得,麴義似乎是在參與兵變後,遭到了處決。

但《後漢書·公孫瓚傳》明顯寫到了麴義在興平年間的活動。可知麴義並未死在魏郡兵變後。

來自長安的陰謀

麴義的兵馬爲什麼要發動兵變呢?《英雄記》的記載或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注引《英雄記》的大段內容裏,於魏郡兵變之後,有提到一句“(袁紹)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袁紹在平定魏郡叛亂、斬黑山於毒之餘,還斬了一個名叫壺壽的人。此人是“長安所署冀州牧”。

這裏的“長安”指的是當時控制漢帝的李傕、郭汜集團。從立場上來說,當時長安朝廷是不被關東諸侯所認可的——他們兩方處於敵對狀態。長安所屬冀州牧,即長安方面派來管理冀州的。這當然不會被袁紹所接受。壺壽既然當時在鄴城一帶,自然可以理解他與於毒、魏郡兵馬是一路的。此次兵變極有可能與長安朝廷有關。

長安朝廷意欲通過在鄴城的兵變,取代袁紹對當地的管理。而長安朝廷很有可能在當地找到了一個合作方,從而發起了兵變。此人或許就是麴義。

麴義是涼州人,與李傕、郭汜的涼州幫可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而面對叛亂的掀起,袁紹表現得異常淡定。他或許也有釘子打在鄴城內部。此人會不會就是“有善心”的陶升呢?

如果麴義親自參與兵變,事發後理應伏誅。但之後袁紹與公孫瓚的戰鬥,麴義依然參加。這就很令人費解了。或許他並未親自參與。但麴義最後的結局,依然脫不開“不軌”二字。

本文受方詩銘先生《袁紹、張燕爭奪冀州的戰爭》一文的啓發。歡迎喜歡三國曆史朋友多多留言、一同探討,從史料中解鎖更多塵封的祕密。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