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老師”!?一曲充滿臆想的玄樂

“善待老師”!?一曲充滿臆想的玄樂

關於全社會如何對待老師的話題,自古而今熱度從未降溫。去除外在的表述形式,從本質深意來看,幾乎所有的吶喊都聚焦在希望全社會都能夠以平視的眼光對待老師。至於“善待老師,就是善待教育”的理想化意象,恰似一曲玄樂飄蕩在遙遠的蒼穹。

自萬世師表孔子班私學起,教育從廟堂之高走向了江湖之遠,這種啓迪心智的思想教化隨之由少數達官顯貴的專享變成了普世性的社會公共事務。也正是這種由塔尖下沉到底座的下嫁,人類才慢慢從荒蠻矇昧走向開化通明。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老師以“傳道受業解惑”的使命擔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基於此,老師曾一度被推上“天地國親師”的神壇,供生民拜謁。

古語云:“盛極必衰。”世殊時異,隨着人類文明演進速度的加快,提速式的增長帶來只能是方向的迷失,全社會對教師的關注與認知也同樣跳不出這樣的怪圈。隨着“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響徹大江南北,老師身上的光環也隨之慢慢消退。於是,老師又有了新的稱謂——臭老九。由萬人敬仰走向人人喊打,這種跌落不僅僅是對教師這種職業身份的傷害,更是對教育這個行業造成巨大的衝擊。

任何事物的發展按照既定的方向推進,一般不會引發一些突破常識認知的動盪,一旦發生偏移,正常的軌跡被打亂很多無法預知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教師地位跌落的序幕拉開之後,破窗效應也隨之出現。放眼過去和現在,在龐大的社會事務體系中,公衆對教育的關注始終處於居高不下的態勢。而對教育的高度關注,最終還是會落在教師身上。由此,許多怪異的事情就不斷地在社會生活中出現。諸如,其他的社會性事務即使地動山搖,也最多在局部引發暫時性的動盪;如果教育領域有什麼風吹草動,即使是雞毛蒜皮的事情,往往會被那些享受過教育恩澤的好事者進行無限地放大。於是,教育、教師也就成爲了普羅大衆口誅筆伐的對象。對一個文明社會而言,一旦教育成爲公衆“詬病”的對象,老師頻繁變成世人指手畫腳的核心,不知道是社會發生了病變,還是教育和老師真正出現了問題,不得而知。

從常識的角度審視,老師只是一種職業的稱謂。在職業多元化湧現的時代,老師這種職業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職業。就從事老師這份職業的人而言,他只是千千萬萬打工人中的一員,只是操持的職業不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現實社會之所以對教育和老師投注更多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全社會都或輕或重地患了教育的焦慮症。既然只是從事普普通通的一份職業的人,老師身上不應該被人爲地附加上太多光環,更不應該被進行社會性的道德綁架。以一種平視的姿態看待老師,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審視教育,從感性迴歸理性,社會纔會變得和諧。

但是,理想的預設只能止於預設的層面,迴歸到現實時,一切的溫情與色彩都會發生偏移。快節奏發展的時代,公衆在評判社會事務時,更多是以速度和效益爲基本的指標,對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這樣的近乎全社會的價值加持,原本是“慢工出細活”的精神耕耘也不得不被驅趕着加快了速度。社會向教育要效益,家庭向老師要成績,學校爲了在殘酷的叢林法則作用下謀生存和發展也對老師層層加碼。在“萬衆矚目”中,如果教育和教師能夠按照公衆的心理祺願發展,一切都風平浪靜、萬事大吉,一旦出現了旁逸斜出,最先被興師問罪的就是學校和老師。

再則,二律背反作爲一種“世俗定律”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悖反在教育領域的表現就是,在口頭和精神上可以毫不吝嗇對教育教師教育高度的“禮讚”,可是一旦面對現實時,由於關涉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時,全社會對教育和老師表現出的是極大的嚴苛。於是,這種怪異的事情的社會的角角落落隨處可見:老師是蠟燭,所以應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老師是春蠶,所以喫的是桑葉,要吐出潔白的蠶絲;老師是曙光,要給別人帶來希望,自己慢慢的餘輝消盡。一言以蔽之,奉獻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應付出,不當講求回報。身爲師者,只有做到這些,纔不負這份職業稱謂的榮耀。有了這樣的價值與道德綁架,老師只能遠離物質,只能講付出和奉獻,只能默默地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擠壓。如果稍有異動,點點漣漪就可能演化成驚濤駭浪。放眼現實,作爲從事太陽底下最光榮職業的老師走出校園,迴歸社會大家庭時,始終有一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而且在社會上行走做事時,都會多少遭遇不受待見的尷尬。正是這種現象普遍性存在,坊間纔出現了“只見老師跳槽,扎堆考事業單位的,沒有放棄事業單位入編教師”的事情。

口頭的禮遇固然可以滿足暫時的心理療傷的需求,但是老師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他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精神的伊甸園中,既然跳不出人間煙火的薰染,就逃不開開門七件事的叨擾。活着,有尊嚴地活着,享受人之爲人最基本的尊嚴,然後才能從事高層次的工作。審視現實,一線的老師的生存境遇到底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在社會物質變得極豐富的時代,老師卻始終站在邊緣,扮演旁觀者的角色。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選擇了老師就選擇了清貧”;在倡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命至上的大背景下,老師們可以振臂高揮、搖旗吶喊,但是不能改變“起到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的常態生活模式。憶往昔,人們對教育和老師投注一定的熱情,源於雖然師者不能大富大貴,但是起碼可以享受雙休和兩假。而現實的教育生態則把老師享有的這點微小的權利也給無情地剝奪。一年四季,寒暑易節,變化的是自然節序,不變的是老師沒有雙休,沒有寒暑假,是週週如此、月月如此的連軸轉。之所以如此,是因爲社會和家庭向學校要升學率,要求學校出成績。爲了職業的尊嚴和榮譽,一線的老師必須扮演“永動機”的角色,永不止息、不知疲倦。

大道至簡,原本最簡單的認知由於被社會的功利加持,就會變得複雜弔詭。從保障教師權益的角度看,國家層面出臺了專門的法律——《教育法》《教師法》,可是當這些專屬法走進教育的場域時,兩者的關係基本上處於水火不容的狀態。出現這種境況,一個根本性的癥結就是教育被少數掌握話語權和執行權者作爲自己出人頭地、揚名立萬的利器。不可否認,國家的針對教育科學有序而健康發展的進行的頂層設計是好的,可是當它們從星空落入大地時,由於摻雜太多的人爲因素,很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就像“暑期託管”,初衷很好,但是過於理想化,具體操作起來不變質變味就不正常了。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振興,教師爲本。”多麼動聽、多麼悅耳,但是除了帶來短暫的視聽愉悅,再也體驗不到其他的樂趣。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87685066076441346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善待老師,就是善待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