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 本心之旅——包山禪寺(完結)

15】山中的楊梅

早餐結束,去廚房,卻沒有什麼事兒要做。和一個師兄從廚房後門出去散散步。

“這就是去摘楊梅的路。”出來走兩步,師兄說着。昨日裏,聽見她們幾個說去山中摘楊梅酒及其羨慕,不料今天誤打誤撞。原來早上的遺憾,以這個方式補償給了我們。

順着後山的路往前走着,遇見一輛開着三輪車的爺爺奶奶。

剛好,我和那個師兄想買點新鮮的楊梅,就跟着爺爺奶奶的三輪車走過去。

到近處才發現爺爺奶奶年齡確實蠻大的。“我們能和你們一起去摘楊梅嗎,我們想買點新鮮的楊梅。”和我一起的那個師兄說着。

“當然可以嗎。”奶奶說着。爺爺把車上的籃筐遞給了奶奶,我們也跟着拿了一個,然後一起上山去。

走在泥濘的山路上,感覺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我奶奶家。奶奶家上山的路也是這般,正如那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些路,都不曾修葺,路兩邊的草叢長得很是茂盛。

不知爬了多久,我和師兄體力已經快跟不上,可一看奶奶她們,一點兒也不見疲憊。

在大喘氣中,終於到了楊梅地。

奶奶大方的說着:“你們看着喜歡的就摘來直接喫,這個是純天然,沒有打農藥的。”還摘了幾顆特別甜的給我們。

我和師兄一邊摘着,一邊喫着。這還是我第一次在山中摘楊梅,看着它們一顆顆紅得發黑,在樹上靜靜的掛着,一根枝條上就有好多的楊梅。樹下的楊梅更多繁多,越靠近樹樁下的越多,厚厚的擠壓着,看不見地上的一點兒泥土。

奶奶她們在這邊山上的楊梅不多也還有很多沒有熟悉,便又帶着我們去了另外一座山。

吭哧吭哧的爬上另外一邊山,或許是這邊日照充足的原因吧,這邊的楊梅普遍更甜也更好喫。

在一路,才知道爺爺奶奶他們已經七十多,完全的看不出來。再摘楊梅的時候,奶奶更是爬到了樹上。後來,我和師兄也試着上去,可心中卻真的很怕。一把扶梯靠着樹樁,然後通過扶梯爬上樹上,我在扶梯上看着下面,我就覺得心裏空空的,還沒有爬到扶梯最上方,已經是被嚇得後退。

我們四人一共是摘了五框,在我和師兄看着這些楊梅,不知道如何給送山下的時候,奶奶卻直接一個人挑起了三框(一筐應該有十多斤),走到我們前方給我們帶路,我和師兄兩人在後面沒有挑楊梅都快趕不上奶奶。

下了山,本來以爲時間已經很晚,一看時間纔過去一個多小時。

在這邊的時間,總是那麼的出乎意料,很慶幸遇見了這麼一對老人。

16】心培法師分享

從包山寺回來已經一個多月,在一個月以後想回想起來那次分享的內容,實在太難。

我悔恨,悔恨爲什麼沒有當時記錄下來。

原來,有的事兒忘記就真的忘記,原來,忘記的事兒,文字真的可以幫我們記得。

17】知行合一

在分享會的時候,心培法師說他喜歡練字,當時就想着要求求一幅字,分享會結束,我就大膽的給心培法師說了這個事兒,很高興的是他直接同意。

吃了午飯,才發現另外一位師兄也和我有同樣的想法,我們便一起去到了心培法師練字的地方。師兄求的字是他的網名“領悟不夠”。我所求的是“知行合一”,很多事兒的道理其實我都知道,可就是無法做到,我想用這個來激勵自己,每每看見的時候便會開始行動。

在去年的某一天晚上回家的時候,我在漆黑的路上,不知爲何,腦中突然就冒出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在這次求字之前,我便已經想好讓心培法師賜的字——知行合一。

18】見面會

從一開始大家的見面,只是在彼此之間互稱“師兄”,沒人知道對方以前是做什麼的,其實這樣的感覺特別好。

在臨走的前兩個小時,我們大家纔開始認識,我感覺這是這個活動最大的不同,以往,都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進行自我介紹。

在見面會中,到小陳同學的時候,他說着說着就流淚了。和小陳同學在一起這麼久,這卻是我第一次看見他流淚,我想,這或許就是他的收穫。

【19】從旅遊變旅行

回家後,我給小陳同學說,我喜歡上了這樣的旅行方式,這纔是旅行應有的樣子。小陳同學對我說的表示贊同。

我倆走過的地方也不少,大學期間鄭州的每個角落,香港、澳門、深圳、珠海、嘉興、南京,每次回到家以後,除了幾張照片便沒有其他收穫,可這是不一樣,我們收穫到很多。

一是當下。好好享受當下纔是對生活最好的回報。

二是時間。在這裏兩天,我們都感覺過了一個星期,做了很多事兒,卻不曾疲憊。

三是信念。以往的我不懂僧人的生活,可和他們相處下來,我知道,那是他們的信念。

其實收穫的遠遠不止這些,有的還在消化中。

如果每次出門都如這般,那這是棒極了。

文 | 冉依雪

時間 | 2021年07月25日

【無戒學堂】17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