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活在遠方的大地上

【九洲詩詞】

四位簡友的詩歌,點擊原文標題閱讀


原文:《望秋》

作者:休訥

讀詩歌,我們有時讀的是詩歌的內在涵義,從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和開悟;有時讀的是語言的美好,從中獲得閱讀上的愉悅;有時讀的是詩意氛圍,從中得到特定環境或者場景、生活狀態下的特殊體驗。

這首作品我讀的是大部分人共通的情感氛圍體驗。

關於愛情,美好還是主要佔比。說到愛情,又自然離不開青春體驗。這首作品以青春回憶口吻寫出了一段纏綿愛情的情景或者說氛圍。

秋天落葉爲作品奠定了基調——這是一段記憶中略帶傷感的情感。

詩、信件、信箱共同渲染了關於這段情感的狀態和現狀。漸漸走遠的愛情如同飄落的樹葉、收不到的信件。

營造出的氛圍,容易讓人沉浸往事,沿着每個人不同的記憶勾勒傷感。

望秋,望穿秋水還是空,望的是對曾經美好的祭奠,心中的一份遺憾。


原文:《白塔湖之夜》

作者:仗劍走天涯y

人相對萬物是煩惱的,也是幸福的。煩惱之於神思千頭萬緒密密匝匝而語,幸福之於具有思想、想象之器而言。

譬如鄉愁歸緒,我們可以睹物思情,可以移情於物,可以神遊天外佔據自我一方世界,沉醉不知歸路。

看到白塔湖,湖水是我的,小船是我的,蛙鳴清幽是我的,我擁有一切。走出自我世界,一切又皆是身外之物,我一無所有。

吐着泡泡的魚,以及那以身饗火的飛蛾,都是無數個我在這世間來去追逐,想要脫離苦海,想要爲生命的理想狀態燃燒自己。

我就這樣活在遠方的大地上,活在白塔湖上,我心中歸去故鄉的神思逼迫我端起命運的酒器,如飲這白塔湖水一般狂飲月光,最終醉倒在生命途中。

以想象駕馭情感,以情感反哺想象,途中的中轉站就是現實生活。


原文:《找一片葉子,寫下墓誌銘》

作者:小字

在中國,城市與農村是對比鮮明的兩個立面。城市有人們實現夢想、更好生活的路徑;農村,有喧囂背後慰藉心靈安歇靈魂的土地。所以很多情況下,人們的喜悅盛開在城市,人們的孤寂寄託向農村。

這是一個城市與農村過渡的大時代,兩者最終將趨向於同質化,人羣的情感與生活也將趨於同質化,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很多歲月磨礪。

眼下的我們也必須被動擔負起這過程所帶來的陣痛(相對時代發展大環境而言)。

這可以大致概括這首作品的寫作背景罷。我們每個個體都是這時代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我們能埋葬和重生的也只有自身(有意識的)。埋葬自己,埋葬的更是對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看來,我們生活在城市,與稗子混跡於稻田有些類似。我們甚至在繁忙荒蕪的生活中,無力去拔除長滿內心的稗子,只能任其繁茂叢生,最終荒蕪了心田。

後面寫到的,一個人與一座城市就是一場戰爭,把人們生存狀態清晰揭露,也是這個時代人們普遍生存狀態的揭示。

這裏的葉子是個恰當的、非具體的象。可以是某種機會、物質,也可以是某種精神。在其上寫下的墓誌銘,就是這一生努力的證據和最後的慰藉。


原文:《對歷史的幸運閱讀》

作者:葉羽瀟

歷史,過去的人事物的代名詞,在這片跨越時空、地域的領地裏,我們看到了很多蕩氣迴腸的故事,也看到了陰暗潮溼的一些往事。這物什如鏡子一般讓人看清道路,也如深水一樣淹沒頭頂。

這組詩歌有些魔幻的味道。立意宏大而筆下細膩,從自身不同角度出發對歷史進行了閱讀。

第一節,從時間角度出發閱讀歷史。這世間不管是清晨還是黃昏,於歷史本身而言滄海一粟。但依舊讀出了一些前車之鑑,讀出了一些意料之外。

第二節,用不同姿勢閱讀歷史,構思上把短暫與長久通過閱讀姿勢融合在一起,這姿勢可以理解爲對待歷史的態度的象體。

第三節,從生死角度閱讀歷史。有人死去青史留名,有人死去籍籍無名,有人爲了留名讓靈魂走入深淵。

第四節,對歷史向前的車輪進行審視。歷史既是過去發生的,也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以及未來即將發生的,無人能夠阻擋或躲避。歷史與棺材的比喻之說形象妥帖。

第五節,無論生前多麼偉大、美麗,走進歷史後都是一粒塵埃。跨越時空與他們在歷史中相遇,看到多少壯志未酬、紅顏薄命?

第六節,歷史中有安康盛世,更有戰火紛飛民不聊生。這些火有拯救之火,也有毀滅之火,燃燒在與我們緊挨着的緯度裏,我們只能看到卻摸不着。但不論哪種火,都有源頭,都是人們尋求美好的方式。

第七節,從個人角度出發寫對待歷史的態度。書籤一詞是神來之筆。正確對待歷史,才能讀懂歷史。

第八節,與第四節表達內容有些類似。

第九節,人終將逝去,光陰的劊子手終將會握刀砍向每個人的生命。讀史、知史,也便不負光陰,不負生活和生命。

當得起厚重二字的作品,推薦閱讀。

九洲芳文

簡書現代詩伯樂收稿專題·詩箋

簡書新詩精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