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地理三環節

教初中地理,有時感受課堂效果不是太好。習慣上就是主講,把知識點由書上搬到課堂上。或者讓學生去填,然後做題。但是這樣學習效率太低,可不知道怎樣改進。

經過苦苦的思索,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全新的改版。首先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目的不僅要溫故更要知新。老師的作用是以宏觀調控爲主,適當發言,概括性講解,但也只是穿針引線的作用。

第一環節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本,邊找邊問,邊找邊背,掌握基礎知識。按照導學案的要求尋找知識點。20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我一直在不停地在爲同學們解答問題,並不是直接回答,或是提示、引導,或是找其他同學回答。

引導更多的同學思考問題,其他同學也樂於加入其中,展示自己的才華或發現自己的問題。尤其是地理學科稍差的同學,我主動詢問他們存在的問題,在得知沒有問題後進行抽測,看他是否真正掌握

跟着老師走進課本。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老師對課本內容進行了昇華提高。真正讓複習課學有所獲,而不是簡單地重複

課上的第二個環節是畫龍點睛,在學生廣泛看書的基礎上進行串講,讓大家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做到重點突出。

課上的第三個環節就是課堂檢測--背導學案上的知識點,地理課雖然是小科,但是我覺得基礎知識學生還是應該熟練地掌握。熟能生巧。記憶有助於理解,反過來理解也有助於記憶。

課下利用自習課時間,更多地走進學生,把工作做得更細緻入微。一方面告訴她們如何對自己充滿自信,另一方面承擔起對自己的那份責任。

解決了學習的原動力問題再來解決知識上的問題易如反掌。只要想學而且老師引導到位就會很快。師生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我注重了對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抽測、指導以及課下作業的提醒與檢查,落實到每一個人,直至完成。

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作業的水平,既可以反映出一個老師的講課水平,可以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積極和學習能力的高低。作業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考試是一次總結,而不是終結。通過考試更多地去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選擇最佳方式去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只有這樣,考試才真正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我的設計理念是習題與專題相結合,通過試卷更好地複習課本,形成習題與課本之間的互動。

“各種學科教學都一樣,無非是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誠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魚,只借一餐;授人以漁,終生受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