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品必由之路(一)- 什麼是利率

小時候,我的壓歲錢爸媽不讓花,必須存銀行。此事使我苦惱,因爲別人家孩子過完年手頭充裕,可以買零食,我卻依舊拮据,買啥還得看爸媽臉色。唯一令我開心的事,便是眼看存摺的餘額和我的歲數一起長大,並且每年去存錢時,還會有額外的百來塊,爸媽稱它爲利息。利息這個事物讓我覺得神奇,銀行幫我保管壓歲錢不算,還給我小費,我只覺得不對勁,爸媽也解釋不清楚,後面就沒深究了。

存壓歲錢的經歷讓我童年便接觸“利息”這個概念。把錢存在一個地方後,額外生出來的錢 -- 就是童年的我對利息的普遍認知了。

大學我修了金融,教科書的目錄中,利率單獨成爲一個章節,這讓我喫驚。這個小學生就懂的概念,竟要專門一個章節說明,我頗覺詫異。

但是學完以後,我承認利息確實不簡單。如今人們掉進金融產品的坑裏,也是因爲對利息的概念理解太膚淺。比如,好友最近和我說買了一個保險,問我買的值不值:每年末交10000保費,交10年。從第21年開始,每年末返還15000元,連續返10年。

粗淺理解這個產品,便是每年存1萬,20年後每年多返50%,利息確實不低。但如果我告訴你,買餘額寶都比買上面的保險划算,你信嗎?

利息這玩意兒

對一件事情是否熟悉,就看我們能否精確定義它。利息到底是什麼呢?現在我要給出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利息就是資金使用的價格。爲什麼銀行要給我們利息,便是因爲它暫時佔用了咱的錢。

而銀行拿了錢,幹了什麼事兒,大家都清楚:低買高賣,高賣給更加需要錢的人,賺取利息差。所以錢具備商品的屬性,有價格,可以用來買賣。如果我們用看待商品的角度看待錢,就會有迸發新見解。比如,大銀行就像大超市,議價能力高價能力,能用更便宜的利率買到錢,也用更便宜的價格賣出去。所以大銀行給的存款利率,通常比較低;同時,大銀行也不做利率高的項目。

我的錢值多少錢

這時聰明的你可能想到,既然錢是商品,怎麼樣知道自己的錢賣的值不值?爲什麼銀行活期存款的利息比P2P低這麼多?

這時就到“風險”出場了。風險,簡而言之就是不確定性。錢存銀行裏,銀行倒閉的風險幾乎爲0,還要提供各種服務,比如ATM機,手機銀行等,我們承擔的風險小,所以銀行給我們的資金價格也低;錢存P2Pp平臺,借款人還不起錢的風險高,所以平臺給我們的利息就高了。

認識風險以後,判斷利息高低雖然邏輯上清晰,但我們依舊沒有直觀的瞭解。比如我們知道西瓜賣2塊錢一斤是比較合理的,20塊一斤就是天價,那怎麼對利息形成這種具體認知呢?

你我都可以躺賺

行文至此,我們一直都在用利息這個詞,它等於本金*利率,是一個絕對值,所以存在看不出價格高低的缺點。比如我花了20塊買西瓜,隔壁老王也花了20塊,但是我買了10斤,他買了1斤。所以只有絕對值(價格,或者利息)是不能看出貴賤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將用“利率”,來表示資金使用的價格。

上面我們說到,利率高低的判斷,要看資金使用的風險,比如銀行很安全,所以它報的利率很低。與此同時,銀行還提供了衍生服務,比如ATM機,人工客服等,這些服務需要成本,因此更壓低了銀行的報價。那麼有沒有這樣一個借款人,他和銀行一樣安全,但是他不提供衍生服務,因此能給更高的利率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借款人便是國家。我們會用“富可敵國”形容一個人有錢,但即使是國家也缺錢。國家解決缺錢的主要方法,就是發行國債。

國債就是國家爲了借錢發行的借據,比如國家以1000塊每張債券賣給購買人,然後5年內每年底分紅30塊,第5年年底歸還1000塊。這種就是5年期,年利率3%的國債。

如果小明在2015年買了100張上述國債,他每年底就能拿到3000塊利息,在今年年底就能收回10萬塊的本金。

因爲國家借錢不還的風險極低,所以我們把1年期國債利率叫作“無風險利率”,中國的無風險利率大概在2%-3%之間。無風險利率是資產定價的基石,它對金融而言就像土壤對於樹木一般。

它對於我們普通人的意義就在於,這個2%-3%的無風險利率,是我們的最低報酬率。如果一個項目收益低於這個值,就完全沒有投資意義,因爲我們不如購買基本毫無風險的國債。個人理財界的網紅-餘額寶,收益也大都來自國債。通常而言,只要買國債,就能躺賺。

現在我們不僅知道西瓜2塊錢一斤是比較划算的,也知道年利率3%是投資的底線了,因爲對利率的具體認知,就來源於無風險利率。一方面他是我們投資要求的最低報酬率,另一方面,投資風險越高,利率就應該超出無風險利率越多。

今天的100塊不是明天的100塊

因爲有無風險利率,所以社會上閒置資金極少,最起碼也會用來作無風險投資。這樣的結果便是,社會的總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倘若我們的閒置資金沒有隨着社會資金的大雪球往前滾,我們就在損失。用一句俗語說,就是今天的100塊,不是明天的100塊。對於這種現象,財務上把它稱作“貨幣的時間價值”。時間是會給貨幣帶來價值的,因爲它起碼能以無風險利率增值,這是躺着不動都能發生的增長。

假設我們投資於1個1年期的項目,投資額1000塊,年利率12%。

如果此項目有2種付息方案:

· 每個月付10塊

· 年底一次付120塊

這2種方案本質是一樣的嗎?看上去差不多,但完全不一樣。

爲什麼?因爲每個月對方付息10塊後,我馬上就能把10塊用於投資不低於無風險利率的項目。我馬上就能將資金使用權,以不低於無風險利率的價格出售給別人。所以,付息的頻率會直接影響收益

這就誕生了複利的概念,複利就是利生利。如果我們一收到10塊錢,就追加投資這個年利率12%的項目,這樣下來年底能收到的利息是126.8塊,比方案2多了6.8元,所以複利年利率是12.68%(我們先不管怎麼算的)。

複利往往和高利貸等黑色產業聯繫在一起,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但是複利是基於貨幣時間價值的合理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利用它。

還本方式的門道

上面年利率12%的投資項目,如果我們增加1個方案3:每月付息10塊,還本83.33(1000÷12)元,我們應該選哪個方案呢?相信讀者朋友們對套路已經很熟悉了,肯定選擇方案3,因爲我們還能把每個月83.33投資於不低於無風險利率的項目,賺更多的錢。

如果我們把每個月的83.33追加投資這個12%的項目,那麼我們的實際年利率達到24%。這種按月還本複習的項目,可以用名義年利率12%乘以2,粗略計算實際年利率。

這個知識點對個人而言意味着什麼呢?一個極其常見的場景,是用於判斷信用卡分期利率到底高不高。比如分期12000塊,分12期月利率0.8%,每個月還本1000元,付息96(12000*0.8%)元。年利率是不是0.8%x12=9.6%呢?

顯然不是。如果每個月付息96元,第12個月一次性還本12000,那麼年利率就是9.6%。但如果每個月都要還本,年利率要翻倍,達到19.2%。這就是爲什麼銀行用各種禮品鼓勵用戶分期的原因了,因爲實際收益很高。

錢的價錢

要算好金錢的價錢,還真不容易,難怪大學課本的利率部分要獨立成爲一章了。從個人理財的角度看,我們只要心中明晰:利率是資金使用的價格,它和風險、還本付息方式息息相關。而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每個人的武器,用它保證資產不會貶值,更能實現資產的指數式增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